黄仕忠 | 教我们古汉语的老师:忆张金泉、黄金贵老师

我读博士时到了广州,在离开杭大后,反而更能感受到母校古汉语学科的深厚基础和传承力量。因为我在大学时就知道的古汉语“常识”,别的大学毕业的同学就没怎么听说过,这让我意识到母校的厉害,才知道要珍惜。

责任编辑:刘小磊

黄金贵教授。

大学一年级时,我还是懵懂的。一上来就是现代汉语语音课,把我这种上大学后才学普通话的人整惨了。还有《语言学概论》,本来就枯燥,加上老师只是照着书本念,我完全没听明白。课后自己读高名凯先生的原著,也是怎么都读不懂。考试时特别紧张,勉强过了关,好像是刚到及格线,这是我大学四年中学得最差的一门。以至于多年后还梦见在考场上,急得满头大汗,怎么也答不出来,醒来幸好是个梦——在梦里考的正是这门课。

不过到了二年级,好像就有趣和轻松了许多。所以日子也就过得飞快,转眼四年就结束了。

现在回想,二年级时有一门“古代汉语”课,我们听得有滋有味。本来语言课大都是枯燥乏味的,但老杭大的这门“古代汉语”课,似乎是个例外。

在老杭大,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都是强项,但古汉语的师资似乎更胜一筹。那时姜亮夫、蒋礼鸿、郭在贻诸先生引领在先,后来,张涌泉、方一新、王云路等作为学科中坚力量挑起了大梁,他们都是由杭大自己培养出来的。到2000年,教育部设立文科重点研究基地,一个专业只取一家,汉语史基地就放在浙大,也可以证明浙大该专业的学术地位。我们年级的方一新同学长期担任基地主任,前几年才退下来,令同学们深感自豪。

我读博士时到了广州,在离开杭大后,反而更能感受到母校古汉语学科的深厚基础和传承力量。因为我在大学时就知道的古汉语“常识”,别的大学毕业的同学就没怎么听说过,这让我意识到母校的厉害,才知道要珍惜。

但当时给我们上课的并不是姜亮夫、蒋礼鸿这样的大先生,也不是讲这门课最好的、正当盛年的郭在贻老师(郭老师给77级和79级都开了,却正好把我们年级跳过),而只是两位讲师: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