镂金错彩,千百次錾刻再现璃月空中琼宇群玉阁
自古以来,中国人时常用“金”字来表达对世间珍贵事物的重视与爱惜。无论是少年侠气的“一诺千金重”,还是思乡情切的“家书抵万金”,还有读书时耳熟能详的“书中自有黄金屋”,更有上到耄耋老人下至牙牙学语的婴孩无不熟知的“一寸光阴一寸金”……
中国人对黄金有着特殊的情结。而有一种非遗技艺,能让灿烂夺目的黄金经千锤百炼后再化身大千世界的无数种美好的形态,这便是金银细工。金银细工是以黄金与白银等贵金属为原料,运用花丝、錾刻、实镶、鎏金、烧蓝、点翠等技法,制作工艺品、首饰品、器物、摆件的传统工艺[1]。它所代表的,正是一种独具东方特色的艺术奢品。
古今中外,“奢品”并非只是“昂贵”的代名词。任何物件的原材料价格在一定时间内总有上限,但在其中倾注的艺术创作却包含着难以估量的心血和技艺。
金有价,艺无价。沈国兴作为老凤祥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的第六代传承人,用三十余年的精雕细琢诠释着这句话的含义。
人间无数,千年延续
沈国兴所在的老凤祥金银细工工作室大件组的门口悬挂着八个字——“镂金错彩,至臻传承”,这八个字,是希望工作室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坚守这样的初心,守护好金银细工这项“金贵”的非遗技艺。
金银细工流传至今,历经了几千年的历史,这八个字也总结出了其流传的精髓。
金银器制作工艺起源于商周时期,是从传统青铜器浇铸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四川三星堆出⼟的文物中,有⾦箔、金斧,甚至还有黄⾦⾯具。可见商代晚期就已经出现了黄金饰品的制造。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金银器制作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的金银器更加精致,纹饰也更加复杂。同时,还出现了刻划、镶嵌、镏金和金银抽丝等多种工艺。
而到了唐代,随着丝绸之路的流通,大量的器具从西域传入内陆,金银在制作器物的领域应用得更为广泛。但因为矿脉为国家所有,所以对⾦银的使⽤有严格的等级规范。因此,金银器具在唐代潜移默化地成为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逐渐影响了普通民间的审美走向,甚⾄后来许多民间的瓷器、漆器等也会以模仿⾦银器的造型和风格为时尚。
宋代之后,金银器制作的工艺逐渐达到巅峰。这个时期的金银器制作技术更加精湛,纹饰也更加繁复。同时,还出现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金银器制品。在宋元时期,金银器制品多为生活用品和首饰,如金簪、银镯等。到了明清时期,还有许多礼仪用品和祭祀用品,如金碧辉煌的宫灯、华丽的金质佛像等。
到了近现代时期,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也推动着金银器制作工艺的革新。金银器的制作效率和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都发生了巨变,金银器的使用范围和形式也随之而变,逐渐进入千家万户。包括沈国兴在内的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金银细工匠人尝试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一方面能够提升量产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创作出更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比如沈国兴发现,使用传统方法制作金章容易变形走样,但使用定位焊接技术却能带来突破。同时,他还在逐步融合3D打印技术[2],以求创造更好的作品。
历经千年,金银器具在历史长河中始终熠熠生辉,这背后是无数像沈国兴这样的匠人,隐身在一凿一刻之后,用自己布满茧的双手,为世间留下一个个刻画入微、镂金错彩的作品,并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把人做好”
沈国兴入行伊始便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现任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馆长张心一。他始终铭记着师傅叮嘱他的一句话——“把人做好,活也能做好”。
沈国兴深知金银细工本就是一门“人”的艺术。他们手下的作品,往往是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和价值,无论是为了观赏、纪念还是祝福,都与人的情感和价值观紧密相连,也影响人的文化、情感和生活方式。
更重要的是,即便在现代科技发展迅猛的当下,机器依然无法在艺术这件事上取代人。沈国兴表示,“想要制作精品,还是需要依靠传统手工艺。同样的纹样经过不同工匠的打磨、刻画,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也不一样。手工的东西,它有温度在里面。”
手工的温度,来自于每个匠人在面对作品时进行的独特理解、带入的个人情感,也来自于他们在背后付出的不可计数的心血。为了做出一个好的金银细工作品,工艺师时常一天要敲打上万次的榔头。鼻炎、咽喉炎、肩周炎等都是他们司空见惯的职业病。如此精益求精的工作,不是每个人都能坚持下来。沈国兴从自己当学徒,到如今自己带学徒,也见证了许多人的离开。这份坚守,也让手工的温度,更有了一层深厚的意味。
在游戏《原神》中,以古代中国为原型的“璃月”是一个有人文温度的区域。在这里,人们最相信“人的力量”。而金银细工这项“人的艺术”,也有了机会与璃月中的代表性建筑“群玉阁”进行跨界联动。
群玉阁在《原神》游戏中,属于“璃月七星”中的天权星凝光。她象征着权力与律法,也代表着财富与才智。这个空中楼阁精美绝伦,在游戏的设定中就是以各种昂贵稀有的材料制成,华丽高贵。
沈国兴在研究了群玉阁的结构之后,决定采用金银细工中最高级也最难的浅浮雕手法来呈现群玉阁。在同一个面上如何呈现出立体感和线条感,是非常考验技师制作工艺的。要还原群玉阁的写实风格,需要通过金银细工中最为费时费力的两道工序——抬压和錾刻。一锤一打,一雕一刻不断精细地调整,才能做出立体的、高低起伏的形状。
每个作品上錾刻的花纹,都来自技师手下的錾子,这些錾子很多都是由技师自己制作,比如为了雕刻出群玉阁上的特殊花纹,沈国兴就特别自制了两把新的錾子。这些饱含着匠人们细心洞察和精心制作的錾子,其在金属表面打出的肌理效果,机器无法比拟。
艺术的价值也在这些细枝末节凝聚。奢品的珍贵从来不在于物,而在于人。正如《原神》游戏中,象征着璃月最高财富价值的群玉阁,也在那一场与魔神“奥赛尔”的战斗中,被凝光毫不犹豫、不计后果地砸向了海里——为了守护璃月的人。
“第九艺术”
传统技艺在当代的发展,往往都面临着是否需要迎合市场需求、快速创造收益的问题。因为在工业相对落后的时代,贵金属仅仅提供给王公贵族,因此工艺师不需要考虑提高产量的问题,只需要把眼前的作品做到尽善尽美就好。
而在当下,生活节奏飞速提高,需要快速的、批量的产品制造。这和传统的金银细工手工制作的生产效率相违背,也对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3]。
然而回望金银细工发展的千年历史,不难发现艺术不应该是根基于成本和利益的存在,而是应该具有前瞻性、引领性。昂贵的艺术品并不应该被束之高阁,而是应该被更多的消费者看到,从而提高群众的审美,传承其中的文化底蕴。
与《原神》的联动,也是让金银细工“被看见”的一种尝试。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游戏因为其创意性、表现力以及影响力,被不少人称为在传统八大艺术之外的“第九艺术”。在中国,《原神》游戏凭借其精美的画面、丰富的剧情和独特的玩法,吸引了大量玩家。与此同时,金银细工作为一种传统的工艺美术,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原神》游戏与金银细工非遗的结合,可以被看作是两种艺术形式的相互赋能。这种联动,不仅能提升游戏的艺术价值和玩家的沉浸体验,还有着重要的文化传承和创新意义。
通过与《原神》的合作,金银细工这项传统技艺能够被更广泛地传播和认知,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参与其中。未来可以吸纳更多对其感兴趣的年轻人加入传承人的队伍,为金银细工注入新的创意和活力。
而金银细工的精湛工艺和深厚文化底蕴也可以为游戏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在可以畅想的未来,也许游戏中的人物、场景和道具也可以通过借鉴金银细工的元素,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氛围。让游戏拥有更强的视觉体验,也让年轻人以更时尚、更简单的方式接受审美教育、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以金银细工为代表的传统艺术,与以游戏为代表的新时代“第九艺术”的跨界合作,突破了传统工艺美术的局限,将传统与现代、虚拟与现实相结合,提供了一种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和升级的样本。这不仅是两种业态的融合,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探索,是文化自信的新风向。
千锤百炼,艺术无价。在游戏中,站在群玉阁之上,可以俯瞰璃月众生,包罗万象。而沈国兴手里熠熠生辉的金银细工,同样能折射出中国传统非遗的未来,广阔无际,生机盎然。
参考文献:
[1]曹超婵.金银细工的现状与传承研究[J].美术大观,2018(09):72-73.
[2]明玉君.金银细工大师沈国兴让老手艺焕发新生[N].青年报,2019,6(7):B06.
[3]周天应.金有价 艺无价——论金银细工在当今社会中的创新意义[J].上海工艺美术,2021(02):93-95.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