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垓:摘掉“乙肝村”帽子,没那么容易丨不惑 2024

“其实得没得肝病,我一眼就看得出。得了肝病的人,通常脸色发黄、没精神,人比较瘦,接触多了发现他们饭量也偏少。”

发自:湖北监利

责任编辑:曹海东

李少垓(农健/图)

“兴旺村二组(据估计有)60%村民得了乙肝,五年之内,60岁以下因肝病死了16人。”回想起2000年代的兴旺村,李少垓仍心有余悸。

二十年前,《中国改革·农村版》2003年5月刊的一篇文章发出呼吁:“救救我的乡亲们”。在中国农业大学就读的李学祥痛陈兴旺村二组乙肝肆虐,“近1/5家庭的主劳动力因乙肝丧生”。

乙肝曾有“中国第一病”之称,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疾病,可造成慢性感染,患者死于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较高。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卫生部组织的调查显示,我国1-59岁人群乙肝病毒携带率为9.75%,约有1.2亿人长期携带乙肝病毒。

正是2003年,兴旺村乙肝问题得到中央、湖北省重视,向兴旺村提供上千份免费疫苗,并拨专门款项要求改善兴旺村的水环境。2004年1月,《南方周末》刊发头版报道《一个“乙肝村”的现实和期盼》。

这也拉开了湖北监利市汴河镇兴旺村一段横跨二十年的“乙肝斗争”史。兴旺村位于洪湖西岸,曾是一个进出基本依靠水路的闭塞村庄,饱受水污染的影响。

二十年后,南方周末记者重访兴旺村,近十年来该村乙肝新发病例清零。“可以说,我们摘掉了‘乙肝村’的帽子。”兴旺村原支部书记李少垓说。2001-2018年间,李少垓在兴旺村做了十七年的书记。

兴旺村的变迁,是中国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和乙肝防治体系发展的一个切面。但李少垓知道,这一切来之不易。

“那时候,出去都不敢说是兴旺村人”

李少垓还记得,乙肝问题曝光后,频繁的乡邻走动在兴旺村二组停滞了,“没人敢去那里吃饭,话都不同他们多讲一句”。即便是二组村民家里有老人去世,亲戚朋友吊唁完都不会留下来饮食。

因为感染乙肝,一位刚刚定亲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