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喷涌前夜,智能手机定义未来
2023年,注定要成为智能手机发展史上的分水岭。
15年前,苹果公司以iPhone真正开启了智能手机这一产品品类,乔布斯在2007年初的那场发布会上断言“Your life in your pocket”,智能手机至今仍在沿着这条轨迹前行。
模仿苹果,学习苹果,成为苹果,一度成为全球诸多手机厂商孜孜以求的目标。
要在一个成熟品类中持续创新,究竟有多难?可以参看PC产业。PC行业这些年最大的亮点和创新,要数“AI PC”。但它并非出自PC厂商,而是2023年9月由处理器供应商英特尔提出;诸多行业分析师对它的期待是,可以加速5年一轮的换机周期。听起来毫无想象力,但现实就是这般真实而残酷。
这也难怪,苹果公司的广告《Be Different》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1984》中那个抡着大锤的女子依然让人念念不忘。但即使是苹果,依然无法避免创新后继乏力的苛责。2023年秋季发布的iPhone15,在很多人眼里的最大变化,只是更换了Type C接口而已。
当然,苹果也在开辟新产品,以开创更多可能。2023年年中发布会,主打空间计算的头显Apple Vision Pro便是一例。
另一个不容忽视、甚至值得期待的创新群体,是vivo、华为等一批为数不少的中国手机品牌。他们在过去15年里走过了一条学习、模仿和超越之路,快速形成了各自在产品、技术、研发、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在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在AI、VR、MR等技术喷涌的大背景下,纷纷在2023年开启新赛道。
如果说,依托智能手机的“进化”,地球在短短15年里发展出一个囊括电子元器件、半导体、新材料、电池、移动通信、软件生态等等的超级产业集群,将人类社会推向移动互联的世界,那么眼下,依托这一超级产业集群,以敏捷创新著称的中国手机企业,正在琢磨AI应用与跨界创新的更多可能。
智能手机1.0,学习苹果
手机的历史其实并不长,1983年世界第一台移动电话——摩托罗拉的大哥大(DynaTAC 8000X)——问世,至今也不过40年。
iPhone问世前一年,2006年手机全球销售量近10亿台,主要来自欧洲、美国、日韩的众多手机品牌,包括摩托罗拉、诺基亚、西门子、爱立信、RIM(黑莓)、多普达、飞利浦、夏普、松下、索尼、三星、LG等。
如果把2007-2012这五年视为智能手机的1.0时代,这是一个智能手机对功能机的更迭和替代期,市场竞争主要发生在这两个阵营之间。
诺基亚功能机的销量曾经一骑绝尘,但是在2011年第三季度被苹果赶超。按照IDC的数据,2012年,全球手机出货量超过17亿部,其中智能手机出货量为5.452亿部,市场占比约1/3。
2007年面世的iPhone手机,以“触屏+应用”的组合方式,令以往“按键+通话+短信”功能为主的手机黯然失色,多元化的功能和使用方式让消费者眼前一亮。
在智能机和功能机之间,消费者用购买行为作出了选择。对手机品牌商来说,是否选择加入智能手机阵营,考验的是对技术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选择智能手机之后,如何快速跟上,也是挑战——智能手机,基本断绝了功能机时代只需要硬件排列组合就能出新产品的可能,对手机企业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网络、应用、操作系统、硬件都需要兼顾。
不少中国手机企业选择成为iPhone的学习者、模仿者、追随者,有的甚至直接推出“长得像”iPhone的新品,引得消费者排队购买。但在苹果浪潮之下,也有一些中国手机企业在探寻自己的独特卖点。
比如2011年进军智能手机行业的vivo,基于在通信行业及手机制造业的丰富经验,推出的首款智能手机X1率先将HI-FI专业级别音质引入手机,使用专业无损音乐解码芯片作为手机音频部分的处理芯片,使得手机达到左右声道独立解码放大,按照录音室录音规则和耳机输出的方式,最大程度还原了音乐本身的元素。
如果把iPhone看作是一个PC企业的跨界创新,在它2007年跨过这条河流之前就存在的欧美日韩手机品牌,而今大部分已销声匿迹。那些在竞争中活下来的品牌,大部分来自中国。
vivo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vivo中央研究院院长胡柏山2000年加入vivo,他坦言,公司发展遭遇的第一次重大困难,就发生在功能机转向智能机时期,对手很强大,自身能力有限。也正是因为意识到这些局限,公司从这一时期开始更加重视技术,并加大研发投入。
纵观中国现代制造业,从一开始就注重研发,并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上发展起来,形成了一个世界级的产业集群,智能手机产业可能是其中为数不多的一个。
智能手机2.0,局部超越苹果
自2013年起,随着多个中国智能手机品牌手机陆续进入全球手机销量的TOP5,全球手机市场逐渐形成三足鼎立(中国品牌、苹果和三星)的格局。
近年,苹果和三星占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的35%-40%左右。而在中国市场,三星被统计到“其他”,80%以上的市场蛋糕属于中国本土品牌。
随着中国智能手机品牌在研发和其他方面的不断成熟,在影像、外观、功能、硬件等方面,逐渐开始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和特色,从线上和线下,从本土到海外,逐渐形成以亿为单位的出货量,成为更多消费者的选择。
如果把2013-2022视为智能手机的2.0时代,这就是一个百家争鸣、纷纷在局部超越和领先iPhone的时代。不少品牌大张旗鼓向苹果发起挑战,通过性能跑分、屏幕尺寸、像素等,单方面宣布“完爆竞品”。
在这一个十年,中国智能手机品牌在一次次与iPhone的或明或暗的比较中,于细分赛道、技术细节上实现局部领先和超越。从高刷屏、曲面屏、挖孔屏、全面屏、折叠屏,到升降镜头、微云台防抖,和三摄、四摄模组方案,屏幕、镜头、电池的创新层出不穷。
此时,中国智能手机的供应链逐渐丰富、完备,很多首发技术的先发优势,能够持续将近半年的时间。手机行业已经成为一个前所未有的竞争激烈的市场,对所有品牌都是挑战。
早在2019年,vivo设定了设计、影像、系统、性能四大细分赛道作为研发重点。胡柏山在2023年12月举办的“vivo会客厅”中表示,对技术赛道的选择,主要有两个维度的考量:一是用户需求的满足程度,二是赛道本身是否有足够长的时间可走。
影像可能是消费者感知最直接的一个赛道。vivo在2019年开始推动算法硬件化,并在2021年正式推出首款自研影像芯片vivo V1,然后逐年升级优化。2023年发布的vivo X100系列,号称是“真正能够把太阳拍好的手机”。胡柏山坦言,影像的差异化,主要体现在比别人更加坚持、更加聚焦,持续奔跑和投入,才是最核心的差异化。
“拍照能力现在是领先于苹果,但是在视频拍摄方面,和苹果还有一点点小的差距,可能到下一代产品,在视频方面和苹果的差距也会缩短。”
持续的研发投入,需要人力和财力支撑,也需要提前布局。以AI为例,当2023年11月蓝心大模型(BlueLM)发布的时候,外界才知道原来他们在2018年便已经成立vivo AI全球研究院。
作为一家非上市企业,vivo官方对外称其员工中约有3/4为研发人员,总数达1.3万人,在深圳、东莞、南京、北京、杭州、上海、西安等城市布局研发网络。如果放在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科创数据库,从2023年度入库企业研发人员情况来看,这一研发人员数量可以排在前35位。
南方周末这一数据库覆盖截至2022年底绝大部分运营主体/控股股东在中国的A股、港股、美股上市企业,部分未上市但能提供连续经审计年报的企业,排除多地上市情况去重后合计6715家,中国各行业龙头企业均在其中。
中国智能手机品牌上市挂牌的不多,但是作为消费电子产业上游的电子元器件上市企业,已经超过了200家。头部的手机品牌,也就是那些能够坚定研发投入、以用户体验为导向的敏捷创新者,站在了潮头,他们同时也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产业集群发展,为复杂的制造业的下一轮颠覆性创新积蓄和储备能量。
智能手机3.0,成为自己
自2023年始,以ChatGPT4为标识的AI大爆发,智能手机迈向3.0时代,进入“黑科技”竞赛。
AI、算力、新材料、新能源、新工程技术持续涌现,蕴藏着科技突破的各种可能性,各智能手机企业押注的技术并不一样,战略布局也不同,划下行业的分水岭。
人们未能在2023年秋天等来iPhone在AI方面的大动作,惊喜反而是MR头显Apple Vision Pro和iWatch等可穿戴设备,华为、小米持续推进万物智能互联,最出人意料的还是vivo。
2023年11月,vivo发布了自己的技术品牌“蓝科技”,这一基于用户导向的创新系统,包括蓝晶芯片技术栈(BlueChip)、蓝海续航系统(BlueVolt)、蓝心大模型(BlueLM)、蓝河操作系统(BlueOS),试图在过去的单点突破之外,实现技术层面的协同创新突破,产生多项技术突破,以“蓝科技”催生更多“黑科技”。
人类社会正加速迈向数智互联,智能手机天然就是最合适的终端。从行业发展和技术演进的方向来看,在人人必备智能助理的社会里,智能手机基于连接、计算、智能等技术的组合,是最合适的产品提供者。
对于未来AI的发展,胡柏山表示,vivo将聚焦AI大模型、MR。值得注意的是,这几个技术赛道演进的下一步产品就是人形机器人,手机行业是最适合切入人形机器人的行业。
事实上,从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汽车企业和波士顿动力等传统工业机器人企业,到近年涌现的多家初创企业,也都瞄上了人形机器人赛道。
从现有研发布局和技术储备来看,胡柏山认为vivo已经为人形机器人做了80%的准备——基于蓝心大模型,vivo已经具备一定的AI能力,这也就是未来人形机器人的大脑;MR则对应着机器人的空间感知能力。另外20%对应的是机器人肢体、机械部分,可以在未来逐步进化。
巧合的是,同一天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出,2024年要出台未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瞄准人形机器人、量子信息等产业,着力突破关键技术、培育重点产品、拓展场景应用。
在此一个多月之前,2023年11月初,工信部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称人形机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颠覆性产品,将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的发展格局。
就像卫星发射,要挣脱地球引力,达到宇宙速度,才能遨游外太空。眼下,这也是智能手机行业挣脱苹果画下的技术线路、真正做自己的好时候。跨界交叉,往往是颠覆性创新最好的契机。
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合资汽车产业,走过约40年“市场换技术”的道路,2023年终于在智能网联汽车上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科创力量。智能手机产业,中国企业能否在更短的时间里为人类定义一个全新品类?
智能手机企业的想象力和行动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人类社会智能化的发展。市场,从不吝于回馈那些坚定的长期主义者和敢想敢为的现实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