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菲:校对23年,“我应该和工作一起隐身”丨不惑 2024

二十多年间,胡晓菲见证了几乎每一篇稿子的诞生,却又甘愿隐身于每一篇稿子之后。当读者们享受每一次酣畅淋漓、表达准确的阅读时,她都在那里。

(本文首发于2023年12月28日《南方周末》新年特刊·不惑)

责任编辑:吴筱羽

胡晓菲(农健/图)

《南方周末》的第一个正式校对,是一位来自山西的内审员。那是2000年,27岁的胡晓菲离开工作六年的轮胎厂,去往南方,之后的23年,她严格遵行工作流程,不轻慢每个细节,捍卫每个表达的精准。

很多人能在胡晓菲的身上辨认出某种独属于南周人的勇气。她所在的轮胎厂是明星企业,能进厂工作很受人羡慕。但2000年夏天,时任南方周末总编江艺平在电话中考了她十个问题,她都答对了,听到江老师简明扼要的一句“马上辞职,你来吧”,胡晓菲就在一个酷热的中午来到广州大道中289号。

胡晓菲从不觉得自己算是有勇气的那类人,在她眼中,那些明知将深入险境但仍临危不乱的记者们,默默承担压力为每一次采访撑起腾挪空间、为重要稿件力争刊发机会的编辑、总编,才是勇气的代表。

但或许还有另一种平凡而坚实的勇气。二十多年间,胡晓菲见证了几乎每一篇稿子的诞生,却又甘愿隐身于每一篇稿子之后。采编团队也换了几代,报道内容因时而变,但当读者们享受每一次酣畅淋漓、表达准确的阅读时,她都在那里。

以下是胡晓菲的自述。

1994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一家轮胎厂,当时的改革先锋,以劳动、人事、工资三项制度改革(俗称“破三铁”)扬名。

厂房高大方正,红色灰色的纯苏式建筑,巨大的设备24小时轰鸣,浅黄色、乳白色的橡胶与复杂的配料、配件,经历混炼、压延、成型、硫化等工序,变成强韧坚实的轮胎,支撑起物资、财富的流转。

起初我在销售公司负责法律文书写作和管理。后来公司引入境外管理者,为开拓海外市场,需要进行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首先要建立内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