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大力:培育中国人精神文化的养料其实还不够丰富丨不惑 2024

姚大力四十岁时,是1980年代,现在回想起来,当时似乎没有什么让他特别困惑的事情,所以对“不惑”的感受反不如“留恋”那么令他印象深刻,“尽管也有一点波折,但是总体上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也充满了信心”。

(本文首发于2023年12月28日《南方周末》新年特刊·不惑)

责任编辑:刘悠翔

姚大力(农健/图)

姚大力四十岁时,是1980年代,现在回想起来,当时似乎没有什么让他特别困惑的事情,所以对“不惑”的感受反不如“留恋”那么令他印象深刻,“尽管也有一点波折,但是总体上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也充满了信心”。

这种充满信心的社会氛围,也感染了姚大力的个人生活。他在四十岁的时候,经济上虽然还相当拮据,竟也没有感觉到中年人生活的艰苦。

“对于一个人的思想意识、行事风格来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是可以成立的。”姚大力说,“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人生在四十岁前后,非但难以‘不惑’,甚至会相当艰难。这时候你所面临的,是上有老,下有小的牵累,要考虑到下一代的前途,还要使你的长辈能够满意心顺。因此那会是生活中一段让人觉得负担特别重的时期。”

“现在要办好这份报纸,尽管实际上存在不少困难,我还是祝愿它一如既往地负重前行。”这是姚大力送给《南方周末》创刊四十周年的寄语。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姚大力一直埋头于相当专门化的学术领域,并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