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年特刊,我们以特别的方式与你相见。在这岁末,我们用迎新的方式与过去的40年作别,迎接“四十不惑”。希望这是链接历史与将来的时刻,希望这亦是一份未来40年的历史底本。岁月如梭,镌刻成铅字,落在这一期报纸上,我们与你一起瞭望中国大地,记录下共同经历的时代,以及属于每一个新闻人物的“何以不惑”。
命运转折
-
平冤者储怀刚:征地拆迁引发命运转折丨不惑 2024
得坚持,坚持才能胜利。 围绕储怀刚以及与他有恩怨的官员,近二十年间,《南方周末》已刊发4篇报道。他曲折的人生经历,折射出社会百态。 -
“家庭血透第一人”胡颂文:想打破最长生存期纪录丨不惑 2024
外界的帮助很重要,但还是要靠自己。 如今,胡颂文在医院做一次血透,只花1.82元。做血透成了他打发时间的主要方式,“不是在做血透,就是在去做血透的路上”。 -
前代课老师李建新:成为农民之前,他是老师丨不惑 2024
报道建立起李建新和捐助者之间的更多连接。此后数年,他和部分捐助者保持密切的联系。“西藏的薛东、上海的钱晓忆、北京的王啸云……” -
飞索求学的孩子:下一代无须再吃当年的苦丨不惑 2024
如今,每个村子都有桥梁,过江索道不再使用。余分前的儿子,从家门口坐摩托车去上学。 (本文首发于2023年12月28日《南方周末》新年特刊·不惑) -
托“药神”陆勇买药的白血病人:希望难处被看见丨不惑 2024
确诊至今,二十年过去了。陶润亮每日小心地靠药物维持生命,也坦然接受了疾病与衰老带来的力不从心。 -
李昌平:那篇报道是人生的一个拐点丨不惑 2024
“就像一头牛,鼻子上拴了无数的绳子,腿上、尾巴上也都是绳子,谁都去拉扯它。我们说农民没有自主性,乡村的干部有自主性吗?” (本文首发于2023年12月28日《南方周末》新年特刊·不惑) -
聂树斌之母张焕枝:“咱都往前看”丨不惑 2024
她和以前一样,还是喜欢看法治新闻,只是心态不太一样了:以前总想看看有没有出台什么法律或者政策,能帮助聂树斌的案子平反;现在,更多只是单纯地打发时间。 (本文首发于2023年12月28日《南方周末》新年特刊·不惑) -
于欢:“刺死辱母者”7年后,被改变的人生轨迹丨不惑 2024
回过头来看,我觉得这个案子对我最大的改变,是改变了生活轨迹。我也谈不上后悔不后悔当年所做的事。事情都是以前发生过的,改变不了,老是去纠结,也没什么意义。 (本文首发于2023年12月28日《南方周末》新年特刊·不惑)
大家解惑
-
张思平:用一生刻下“改革”烙印丨不惑 2024
何以不惑:“理论和政策研究,都容易理想化,往往与改革的实践有相当的距离。该坚持的坚持,该妥协的妥协。” 从理论研究转向政策研究,再迈入改革实践,他对“改革”一词的理解,也是逐步走向“不惑”的过程。 -
德国汉学家顾彬:不惑就是知道自己站在哪,要什么 丨不惑 2024
“怀疑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对一份报纸、一个记者来说,都是这样。到了最后一步,可以抵达事实,相信自己。” -
国防部前新闻发言人杨宇军:中国军方声音愈发响亮丨不惑 2024
何以不惑:那时,杨宇军没有时间“迷茫”。站在国防部新闻发布台上的他不能出错,他说出口的“每一字都代表着中国军队和政府的立场”。 杨宇军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当时国防部例行新闻发布会的“牌面”。 “每场记者会都会问到记者没问题可问。”杨宇军希望记者可以问出高质量的问题,特别是敏感尖锐的问题,“记者问出好问题,发言人更容易给出好回应。” -
许知远:无时无刻不在困惑丨不惑 2024
我经常困惑,如何在这个时代安身立命,最终我能够做出什么,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过去总是不断死亡,但总有一部分继续延续,和新的现实凝聚在一起,产生一种此刻的现实。 -
阚珂:“新闻局局长,就是要让记者联系的”丨不惑 2024
全国“两会”期间集中了最好的新闻报道资源。全世界的记者都来了,这也是展示我们自己最好的机会,对我们来说,就是要利用好这个机会,发布大量的消息。 (本文首发于2023年12月28日《南方周末》新年特刊·不惑) -
郑渊洁:我从不困惑和焦虑,因为我能在焦虑来之前就化解
我现在人生的长远的规划,就是有生之年让造口患者,每个人都有尊严,然后能够享用到政府集采后纳入医保的非常先进的造口用品。 如果再选一次,我要当律师,当知识产权律师。 -
张波:环保工作别怕“阴暗面”丨不惑 2024
“环保工作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阴暗面’,都可以摆在台面上谈。”每次面对采访,张波都是这么坦然。 (本文首发于2023年12月28日《南方周末》新年特刊·不惑) -
王石:没想到我的归宿是做企业家丨不惑 2024
1980年代在深圳创业时,我才三十出头,是走在前面的,怎么到了七十古来稀的年纪,我还在前面走着。 明年万科成立40年了,我到深圳也40年了。我原本不认为深圳是我的归宿,没想到我的归宿是做企业家,到现在我也还在深圳。 (本文首发于2023年12月28日《南方周末》新年特刊·不惑) -
濮存昕:不惑只因具有惑的力量丨不惑 2024
我突然间感受到一种生命的气魄,人其实都是向死而生的。 (本文首发于2023年12月28日《南方周末》新年特刊·不惑) -
白岩松:时间对我压力最大丨不惑 2024
要论遗憾的话, 就是做得太长了。 (本文首发于2023年12月28日《南方周末》新年特刊·不惑)
时代见证
-
王小鲁: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我就想去碰一碰丨不惑 2024
“我做研究的兴趣就是基于对现实问题的困惑,试图通过研究去找到答案。” 当今条件下做大蛋糕的关键,一是实实在在落实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实现公平竞争,二是改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
吴革:也算得上对时代“有所交代”丨不惑 2024
何以不惑:只要在思考和进取,就没有真正的“不惑”。 他曾为自己定下“三个一”的目标:能够办一件推动中国法治进步的案子、写一篇多年后仍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章、办一家能成为“百年老店”的律所。 -
“龙港之父”陈定模:“她是我的作品,也是我的生命”丨不惑 2024
何以不惑:“龙港是我为之付出毕生精力的地方,她是我的作品,也是我的生命。我不计财力、不计得失、不顾年高,余生只为龙港设市而奔走。” 卸任龙港书记已经34年了,如今86岁的陈定模去菜市场,还会有人拉着他,叫他“陈书记”,也有人称他“龙港之父”。 -
新加坡资深媒体人李慧玲、韩咏红:做新闻需要智慧和勇气丨不惑 2024
何以不惑:我们无法统计一篇报道能改变什么,但会一点点推动社会的进步。 “中国太复杂了。我们只能通过报道,让读者尝试去了解中国。” -
任建宇:和南周的另一种连接在继续丨不惑 2024
何以不惑:我还有4年步入不惑之年,如今依然有很多疑惑。 “代理案件时,确实能帮到别人,特别是在一些法律援助案件中争取到好的结果时。但我如今依然有很多疑惑,比如社会在未来是否会变得更好、司法环境能否更为公正……” -
《科幻世界》前总编辑谭楷:不惑需要不断开拓视野、积累知识
“从迷茫到不惑,是一个艰难曲折,甚至走一些弯路才能成熟的过程。” -
金效华:为不会说话的植物发声丨不惑 2024
保护名录更新后,“升级打怪”又开始了。哪些植物受到哪些威胁?威胁机制是怎样的?哪些因素可人为干预?哪些因素人类无能为力? -
陶黎纳:让流感疫苗“流行”起来丨不惑 2024
网友的注意力成为各路资本争夺的KPI,留给疫苗科普的时间越来越少,“好像只有出现疫苗相关的负面事件时,大家才比较关注疫苗”。 -
郭利:希望“结石宝宝”悲剧不再重演丨不惑 2024
“监狱里有人之前就是从报纸上知道了我的事情,没想到却在监狱里碰到了我。” -
陈年喜:人的一生就像植物丨不惑 2024
四十之后,其实我对自己的命运、生活都很认同,绷得不是那么紧了。 他意识到,连这样一个曾辉煌过的人都坦然地接受了命运,自己从未辉煌过,没有什么不能接受的。 -
奚志农:自然摄影迎来了最好的时光丨不惑 2024
少有人如奚志农这样,三十年间,总能带着新故事出现在《南方周末》的报道中。 -
渐冻人蔡磊:我能做的就是,活着的时候全力以赴 丨不惑 2024
“我没有理由停歇,这种紧迫感来自于目前活着的患者绝大部分仅有2-5年的生存期。” -
汶川地震幸存女孩:想慢一点成长丨不惑 2024
不留遗憾的行事风格,周瑶觉得与经历地震有关。可能和一个人这一次见了,下一次就见不到了。 -
“天地侠影”:遇到有问题的上市公司,也许我还会说出来丨不惑 2024
“以前觉得人生要追求金钱财富,经历这个事情(入狱)之后,金钱财富算什么呢?” 此前,实现财富自由一直是他的人生理想。但之后他的本金缩水,只能在澳大利亚做蓝领工作养家。 -
姚大力:培育中国人精神文化的养料其实还不够丰富丨不惑 2024
姚大力四十岁时,是1980年代,现在回想起来,当时似乎没有什么让他特别困惑的事情,所以对“不惑”的感受反不如“留恋”那么令他印象深刻,“尽管也有一点波折,但是总体上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也充满了信心”。 (本文首发于2023年12月28日《南方周末》新年特刊·不惑) -
陈行甲:坚守人文情,执笔为苍生丨不惑 2024
“中国公益的命脉是信任,过去好官的形象帮了我很多。大家选择信任我,我会把它用好。” (本文首发于2023年12月28日《南方周末》新年特刊·不惑) -
王海:职业打假争议近三十年丨不惑 2024
年已五十的王海还没想过离开这一行业。对于打什么假,他也总结出了一套策略:要么打有社会效益的,要么打有经济效益的,最好两者兼而有之。 -
程琳:我曾幻想没有“套路贷”的幸福人生丨不惑 2024
“生活在往正常的方向去,但我总害怕别人来报复。” 如今程琳患上某种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看到“贷款”二字就觉得心惊肉跳。 -
王选:“真相即真理”,她的战斗仍未终结丨不惑 2024
“我们与我们的国内外同仁,只是在尽可能地接近历史真相”,“‘真相即真理’,这超越了任何实用性的目的”。 (本文首发于2023年12月28日《南方周末》新年特刊·不惑) -
89岁抗美援朝老兵陈汉平:“正因为经历过苦难,所以对社会有更多热爱”丨不惑 2024
直到现在,陈汉平依旧小心地保存着在朝鲜参战时的珍贵记忆——一个搪瓷杯、一个日记本、一枚纪念章。这些物品都有七十多年历史了。搪瓷杯上写着:赠给最可爱的人。 (本文首发于2023年12月28日《南方周末》新年特刊·不惑)
与子同行
-
杨震、王群怀、张学峰:三位老兵的南周缘丨不惑 2024
何以不惑:四十岁后,反而更加有“松弛感”,也能做更多自己喜欢的事情。 “它记录了社会的起伏,也见证了我们的成长。”“我在这份报纸里,看到了南周对社会现象的独到分析,也触摸到了人性最深处。” -
刘长:从南周记者到刑辩律师,接力推动冤案平反丨不惑 2024
我总是告诉自己,写作才是终身志业,所谓“活着为了讲述”。 帮助李锦莲的老人们,秉持着“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知识分子传统。刘长相信,无论做记者还是律师,都在继承这一传统。 -
04:18
纪录片导演周浩:我依然愿意拥抱“不确定”丨不惑 2024
周浩55岁了,2023年12月,他的纪录片《听,鸟儿在叫》刚刚入围第20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终评。作为南方周末前记者,他回忆起二十余年的纪录片生涯,依然觉得自己会有冲动去记录,会被细节所吸引,愿意拥抱那些不确定的东西。 -
李思德:连续15年监督家乡,但不是愤青丨不惑 2024
他向《南方周末》提供的第一条线索是,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就“三农”问题上书国务院总理,南方周末记者采访后在头版刊发长篇报道《乡党委书记含泪上书,国务院领导动情批复》。 (本文首发于2023年12月28日《南方周末》新年特刊·不惑) -
南方周末希望小学校长:要做学生家长,又要做好心理辅导员丨不惑 2024
岭背镇的小学老师人数其实远远超出全国平均水平,然而实际情况却是,老师不够。 (本文首发于2023年12月28日《南方周末》新年特刊·不惑) -
胡晓菲:校对23年,“我应该和工作一起隐身”丨不惑 2024
二十多年间,胡晓菲见证了几乎每一篇稿子的诞生,却又甘愿隐身于每一篇稿子之后。当读者们享受每一次酣畅淋漓、表达准确的阅读时,她都在那里。 (本文首发于2023年12月28日《南方周末》新年特刊·不惑)
开年十大猜
-
一线城市房市还会重新火热么?丨开年十大猜⑩
参考答案:不会 (本文首发于2023年12月28日《南方周末》新年特刊·不惑) -
中国生育率和出生人口会反弹吗?丨开年十大猜⑨
参考答案:会有小幅反弹,但大趋势不会改变 (本文首发于2023年12月28日《南方周末》新年特刊·不惑) -
电动汽车市场还会大规模增长吗?丨开年十大猜⑧
参考答案:增速预计显著降低 (本文首发于2023年12月28日《南方周末》新年特刊·不惑) -
生成式人工智能会导致大范围失业吗?丨开年十大猜⑦
参考答案:不会 (本文首发于2023年12月28日《南方周末》新年特刊·不惑) -
“消失”的课间十分钟会还给孩子们吗?丨开年十大猜⑥
参考答案:摆脱“舆情治理”思维,才能还孩子课间十分钟 (本文首发于2023年12月28日《南方周末》新年特刊·不惑) -
可控核聚变会有重大突破吗?丨开年十大猜⑤
参考答案:可能取得一定进展,但难有重大突破 (本文首发于2023年12月28日《南方周末》新年特刊·不惑) -
人造子宫会进入商用阶段吗?丨开年十大猜④
参考答案:2024年肯定不会,但人造子宫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本文首发于2023年12月28日《南方周末》新年特刊·不惑) -
巴黎奥运能赚钱吗?丨开年十大猜③
参考答案:算小账可能小亏,算大账肯定会赚 (本文首发于2023年12月28日《南方周末》新年特刊·不惑) -
学区房会式微吗?丨开年十大猜②
参考答案:学区房或成为圈层筛选的一种方式 (本文首发于2023年12月28日《南方周末》新年特刊·不惑) -
数字人民币会大范围使用吗?丨开年十大猜①
参考答案:不太可能 (本文首发于2023年12月28日《南方周末》新年特刊·不惑)
精选视频
年度视觉日记
总策划|王巍
总统筹|肖华
执行统筹|何海宁 吴筱羽
网络编辑|明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