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年特刊,我们以特别的方式与你相见。在这岁末,我们用迎新的方式与过去的40年作别,迎接“四十不惑”。希望这是链接历史与将来的时刻,希望这亦是一份未来40年的历史底本。岁月如梭,镌刻成铅字,落在这一期报纸上,我们与你一起瞭望中国大地,记录下共同经历的时代,以及属于每一个新闻人物的“何以不惑”。
新年献词
命运转折
-
平冤者储怀刚:征地拆迁引发命运转折丨不惑 2024
得坚持,坚持才能胜利。 围绕储怀刚以及与他有恩怨的官员,近二十年间,《南方周末》已刊发4篇报道。他曲折的人生经历,折射出社会百态。 -
“家庭血透第一人”胡颂文:想打破最长生存期纪录丨不惑 2024
外界的帮助很重要,但还是要靠自己。 如今,胡颂文在医院做一次血透,只花1.82元。做血透成了他打发时间的主要方式,“不是在做血透,就是在去做血透的路上”。 -
前代课老师李建新:成为农民之前,他是老师丨不惑 2024
报道建立起李建新和捐助者之间的更多连接。此后数年,他和部分捐助者保持密切的联系。“西藏的薛东、上海的钱晓忆、北京的王啸云……” -
飞索求学的孩子:下一代无须再吃当年的苦丨不惑 2024
如今,每个村子都有桥梁,过江索道不再使用。余分前的儿子,从家门口坐摩托车去上学。 (本文首发于2023年12月28日《南方周末》新年特刊·不惑) -
托“药神”陆勇买药的白血病人:希望难处被看见丨不惑 2024
确诊至今,二十年过去了。陶润亮每日小心地靠药物维持生命,也坦然接受了疾病与衰老带来的力不从心。
大家解惑
-
张思平:用一生刻下“改革”烙印丨不惑 2024
何以不惑:“理论和政策研究,都容易理想化,往往与改革的实践有相当的距离。该坚持的坚持,该妥协的妥协。” 从理论研究转向政策研究,再迈入改革实践,他对“改革”一词的理解,也是逐步走向“不惑”的过程。 -
德国汉学家顾彬:不惑就是知道自己站在哪,要什么 丨不惑 2024
“怀疑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对一份报纸、一个记者来说,都是这样。到了最后一步,可以抵达事实,相信自己。” -
国防部前新闻发言人杨宇军:中国军方声音愈发响亮丨不惑 2024
何以不惑:那时,杨宇军没有时间“迷茫”。站在国防部新闻发布台上的他不能出错,他说出口的“每一字都代表着中国军队和政府的立场”。 杨宇军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当时国防部例行新闻发布会的“牌面”。 “每场记者会都会问到记者没问题可问。”杨宇军希望记者可以问出高质量的问题,特别是敏感尖锐的问题,“记者问出好问题,发言人更容易给出好回应。” -
许知远:无时无刻不在困惑丨不惑 2024
我经常困惑,如何在这个时代安身立命,最终我能够做出什么,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过去总是不断死亡,但总有一部分继续延续,和新的现实凝聚在一起,产生一种此刻的现实。 -
阚珂:“新闻局局长,就是要让记者联系的”丨不惑 2024
全国“两会”期间集中了最好的新闻报道资源。全世界的记者都来了,这也是展示我们自己最好的机会,对我们来说,就是要利用好这个机会,发布大量的消息。 (本文首发于2023年12月28日《南方周末》新年特刊·不惑)
时代见证
-
王小鲁: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我就想去碰一碰丨不惑 2024
“我做研究的兴趣就是基于对现实问题的困惑,试图通过研究去找到答案。” 当今条件下做大蛋糕的关键,一是实实在在落实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实现公平竞争,二是改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
吴革:也算得上对时代“有所交代”丨不惑 2024
何以不惑:只要在思考和进取,就没有真正的“不惑”。 他曾为自己定下“三个一”的目标:能够办一件推动中国法治进步的案子、写一篇多年后仍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章、办一家能成为“百年老店”的律所。 -
“龙港之父”陈定模:“她是我的作品,也是我的生命”丨不惑 2024
何以不惑:“龙港是我为之付出毕生精力的地方,她是我的作品,也是我的生命。我不计财力、不计得失、不顾年高,余生只为龙港设市而奔走。” 卸任龙港书记已经34年了,如今86岁的陈定模去菜市场,还会有人拉着他,叫他“陈书记”,也有人称他“龙港之父”。 -
新加坡资深媒体人李慧玲、韩咏红:做新闻需要智慧和勇气丨不惑 2024
何以不惑:我们无法统计一篇报道能改变什么,但会一点点推动社会的进步。 “中国太复杂了。我们只能通过报道,让读者尝试去了解中国。” -
任建宇:和南周的另一种连接在继续丨不惑 2024
何以不惑:我还有4年步入不惑之年,如今依然有很多疑惑。 “代理案件时,确实能帮到别人,特别是在一些法律援助案件中争取到好的结果时。但我如今依然有很多疑惑,比如社会在未来是否会变得更好、司法环境能否更为公正……”
与子同行
-
杨震、王群怀、张学峰:三位老兵的南周缘丨不惑 2024
何以不惑:四十岁后,反而更加有“松弛感”,也能做更多自己喜欢的事情。 “它记录了社会的起伏,也见证了我们的成长。”“我在这份报纸里,看到了南周对社会现象的独到分析,也触摸到了人性最深处。” -
刘长:从南周记者到刑辩律师,接力推动冤案平反丨不惑 2024
我总是告诉自己,写作才是终身志业,所谓“活着为了讲述”。 帮助李锦莲的老人们,秉持着“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知识分子传统。刘长相信,无论做记者还是律师,都在继承这一传统。 - 04:18
纪录片导演周浩:我依然愿意拥抱“不确定”丨不惑 2024
周浩55岁了,2023年12月,他的纪录片《听,鸟儿在叫》刚刚入围第20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终评。作为南方周末前记者,他回忆起二十余年的纪录片生涯,依然觉得自己会有冲动去记录,会被细节所吸引,愿意拥抱那些不确定的东西。 -
李思德:连续15年监督家乡,但不是愤青丨不惑 2024
他向《南方周末》提供的第一条线索是,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就“三农”问题上书国务院总理,南方周末记者采访后在头版刊发长篇报道《乡党委书记含泪上书,国务院领导动情批复》。 (本文首发于2023年12月28日《南方周末》新年特刊·不惑) -
南方周末希望小学校长:要做学生家长,又要做好心理辅导员丨不惑 2024
岭背镇的小学老师人数其实远远超出全国平均水平,然而实际情况却是,老师不够。 (本文首发于2023年12月28日《南方周末》新年特刊·不惑)
开年十大猜
-
一线城市房市还会重新火热么?丨开年十大猜⑩
参考答案:不会 (本文首发于2023年12月28日《南方周末》新年特刊·不惑) -
中国生育率和出生人口会反弹吗?丨开年十大猜⑨
参考答案:会有小幅反弹,但大趋势不会改变 (本文首发于2023年12月28日《南方周末》新年特刊·不惑) -
电动汽车市场还会大规模增长吗?丨开年十大猜⑧
参考答案:增速预计显著降低 (本文首发于2023年12月28日《南方周末》新年特刊·不惑) -
生成式人工智能会导致大范围失业吗?丨开年十大猜⑦
参考答案:不会 (本文首发于2023年12月28日《南方周末》新年特刊·不惑) -
“消失”的课间十分钟会还给孩子们吗?丨开年十大猜⑥
参考答案:摆脱“舆情治理”思维,才能还孩子课间十分钟 (本文首发于2023年12月28日《南方周末》新年特刊·不惑)
精选视频
年度视觉日记
总策划|王巍
总统筹|肖华
执行统筹|何海宁 吴筱羽
网络编辑|明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