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会】王绍光 关于个人与世界的几个片段

人的『活动半径』可以怎样扩大,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我没有想到有一天会出国,没有想到能够『放眼天下』,更想不到今天又回来了。

王绍光 湖北武汉人。美国康奈尔大学政治学硕士、博士,曾任教美国耶鲁大学政治系,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讲座教授、英文学术刊物《The China Review》主编。1993年与胡鞍钢合著《中国国家能力报告》,推动了中国分税制的建设和改革。为国内新左派扛鼎人物之一。

人的『活动半径』可以怎样扩大,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我没有想到有一天会出国,没有想到能够『放眼天下』,更想不到今天又回来了。

王绍光 图/赵卫民/杨子

我读小学的时候,有一 个流行的口号叫做"放眼天下"。但口号归口号,事实上当年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固定的时间和空间的点上,"放眼天下"的唯一渠道就是看《参考消息》。我记 得1965年的时候,有一条消息说"毛泽东和他的夫人接见×××"。我当时一愣,毛主席还有夫人?那个年代毛主席就像神一样,我完全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后来有一次,看到一条讲越南代表团与美国代表团谈判的消息,说"越南代表团坐在没有空气调节器的汽车里"。我当时想,汽车里也能装空气调节器?这又是一个 新发现。可见当时我们了解世界的渠道是非常有限的。

到了七十年代初,我看到了一本书,田中角荣的《日本列岛改造论》。那个书讲什么我已经忘了,但其中有四 个字我一直记得,关于人的"活动半径"。说随着人的活动半径扩大,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当时觉得这个概念很新鲜,我们的活动半径都很窄,就是上学、工作, 有时候去农场劳动,大概不会出省。七十年代以前我只去过北京一次,还是红卫兵串联不要钱,背着背包就去了。除此之外,就在武汉长大,就在武汉周边的农村劳 动和工作。我想象不出来活动半径能怎么样扩大,就算是有车了以后你又能走到哪里去?

到了1982年,我在大学读书,从来没有想象过要出国留学。我的英语老师课讲得非常好,但是我从来不听,因为当时觉得英语毫无用处。1972年周恩来要抽 一批学生学外文,我也参加了测试。非常简单,发one、two、three的音,那个three我死活发不出来,就被刷了下来,  错过了那个机会。上大学时我也只学读、写、翻译,我记得我大二的时候就已经能够翻译英文的东西,但从来不练口语,因为觉得发音没有用,根本不会出国。结果 1981年底机会就来了,可以考出国研究生,这是扩大活动半径的一个好机会。我去应试,一不小心考上了。考上很快就碰到一个问题,我和另外两位去到北大面 试,人家说英文你总得回答,我就特别犯难,后来怎么过去的我完全不记得。我去到美国时根本张不开嘴什么话也不会说,但是活动半径确实是扩大了。最简单的方 式就是把你的两条腿加上四个轮子,我们四个穷学生凑了200美金买了一辆车,开着汽车就从康奈尔过芝加哥一路西行。

最后一个记忆片断是到了香港以后,香港 的住房指数是非常低。当时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可以住学校的房子,交一定比例的工资,一直住到退休;还有一个是住房免费,但是只能住十年。我当时的选择是住 十年,因为我真不知道我的下一站会在哪里。这在今天看来也许是一个失败的选择,如果我再工作十年的话,后面那十年就得自己交房租。但我现在依然不确定,虽 然很多人认为我在香港的工作是份不错的工作,但问我五年以后在哪里我还是不清楚。不过人的活动半径扩大之后也不一定会越走越远,我在美国住了18 年,2000年回到香港工作了9年。我常常这样描述我所在的香港中文大学:它离深圳比香港市区还要近。

慢慢地我又移回来了。这些记忆碎片之间是否有内在的 逻辑,我不知道。只是当我听到个人、家庭、社会这个命题突然浮现出来的。也许就好像文学里的意识流,我的关于自我与世界关联的思考,就只是这样零散。

适应能力比什么都重要
中国GDP的年增长率改革开放以前有6.1%,改革开放以后平均有7.8%,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在将近30年的时间里用这么高的速度增长,在人类发展史上至少是空前的,绝不绝后现在不好说。

中国过去三十年的发展实际上经历了一个"双向运动"。一个向度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去掉一些以前的东西,学进一些新东西,也就是在八十年代中到九十年代末进 行的市场化改革;另一个向度是,自从新世纪来临以后,中国就出现了一个反向运动,社保、医保、养老保险等机制慢慢建立,从1999年到现在,每一项指标都 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004年以后,中国的贫富差距是逐渐缩小的,城市内部与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也是在缩小的。改革的过程好比穿行在一条没有航标的河道 上,水流湍急、暗礁密布、险象环生,如果缺乏适应能力,随时都会有翻船的危险。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已经跨过了无数道被外人认为不可逾越的制度和政策障 碍,如工资改革、国企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军队与公检法经商、三农问题、住房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医疗体制改革⋯⋯这一道道"险关"稍 微处理不慎,就可能造成全局性的灾难。在任何一个关口上,都有人说中国这次过不去了。但有一次克林顿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之一说,这种话他们听了将近六十年 了,哪一关没过去?中国都可以的,这就是有适应能力的表现。

中国的每一步走得都很艰难,碰到了许多问题,还有大量的问题没有解决。"摸着石头过河",也就是要以一种动态的眼光而不是静态的观点来看问题。体制主要关 注的是一个时间点的状态,而机制则是整个过程演化的动因,我们应该侧重动因而不是静因。从动态的角度来看,适应能力也许比什么都重要。渐进只是摸着石头过 河的必要条件,更重要还在于过河途中要学会学习和适应,否则哪怕是渐进,也可能会原地踏步。 (整理:姚锡良)

网络编辑:瓦特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