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回归人类聚居区,这是生态变好的征兆,也是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必然。面对城市生物多样性带来的挑战,如何协调人和野生动物之间的关系,将是必须面对的课题。
如何共存
-
“野生大熊猫第一市”:如何与大熊猫共处?
熊猫与人紧密连接。在绵阳,人们很早就意识到,不仅要保护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的安全,保障原住民的生存权也同样重要。“只有让村民钱袋子鼓起来,保护工作才能更顺利开展。” -
生物学者王放:我相信人类会习惯和野生动物相处丨我信
野生动物对城市的学习和适应速度,比我们想象的最快的速度还要快。 (本文首发于2022年12月29日《南方周末》) -
水生生物学者梅志刚:我相信江豚能永远留在世界丨我信
江豚是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是长江中特有的明星动物,也是评估长江生态系统状况的指示物种。令梅志刚等科考人员欣慰的是,最新的长江全流域江豚科考结果符合科研人员的预期,令人乐观。 -
承认和利用市场力量,是野生动物保护的正确思路丨快评
之所以加强对野生种群和人工繁育种群分类管理,是因为野外的野生动物是无主的,如果不加严格保护,可能陷入公地悲剧,被人任意猎捕。而人工繁育动物是有主的,所有者自然会对其私有财产加以保护,并尽可能扩大其种群,以获取更多利益。 (本文首发于2022年9月29日《南方周末》) -
追豹记——遇见昂赛生灵的守护者
“昂赛的故事并不能解决这个时代复杂的发展与保护问题,但或许可以带来一些信心与希望,在几乎不可逆的市场化以及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人与自然依然有可能和谐共生。这或许是昂赛能够留给这个时代最美好的东西” -
出售人工繁育动物除罪、轻罪化,回到野生动物保护初衷丨快评
新的司法解释体现了对之前严厉甚至机械的司法标准的纠偏,回到保护野生动物的初衷,也避免“率兽食人”的不良后果,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
守护零星大熊猫 出路在哪里?
零星熊猫和熊猫村村民争地争食冲突严峻。保护区外的熊猫村并没有保护政策限制,村民与野生大熊猫在同一生活区域里,竹林产出少,“竹笋、竹子等就成为人与零星熊猫相互争夺的生存资源”,而针对野生动物的盗猎行为时有发生。 周晋峰认为,2017年印发的《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首次从国家层面定调解决熊猫村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矛盾之策,“五大任务之一便是探索当地村民参与生态保护的利益协调机制。”
人兽之争何解
-
野猪再闹南京城,救护人员称不应投喂野生动物
“当时以为是小野猪。”魏震南和社区民警查看监控后发现,早晨七点野猪已在小区内溜达。监控里,野猪体型壮硕,得有两百多斤,“所以民警赶紧请求支援”。 给野猪注射麻醉有一定危险性,吹射的距离以3-5米为佳,李峰解释,离远了,针剂不能扎透猪皮,麻醉药物起效慢;离得太近,工作人员的风险增加。 “有些游客不清楚,他以为给这些动物喂食是保护它,实际上是害了它”,李峰和团队2023年在中山陵附近也救助了两只有人喂养过的野猪,最终没能野放。 -
村里野猪泛滥成灾,毁庄稼、吃家禽,怎么办?
优先考虑人类的生存权与财产权。对于因野生动物频繁出没严重危及村民农作物安全、财产及生命安全的地区,有组织地适度捕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新修订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野猪被除名了。 (本文首发于2023年5月11日《南方周末》) -
从峨眉山的“人猴大战”说起:看似爱之,实则害之又害己
饲喂野生的飞禽走兽,破坏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是“好心做坏事”,是“温柔的残忍”,其结果是爱之反而害之,好心不得好报,既害野生动物,又害人类自己。 -
人虎仇未了? “国兽”争议困扰印度社会
根据印度现行法律,出于公共安全的因素,联邦高级官员和野生动物保护机构负责人可下令射杀老虎。不过,两大阵营的对立让人虎冲突成为“政治足球”,相关部门只能相互扯皮,导致食人老虎继续逍遥法外。 -
人兽冲突,损失谁赔?
“希望人能够稍稍撤回一些脚步,给缓解人象冲突留出一些空间。” 2020年7月,这个象群还曾于普洱市大开河村伤人,致1人遇难。与人类产生冲突的野生动物,不只有大象。2020年5月17日,四川江油市马角镇沉水村,一对母子在儿子周末返校途中遭遇黑熊,母亲被袭击身亡。2021年5月10日,四川省甘孜州理塘县的一名藏族村支书被野猪袭击身亡。 政府补偿、野生动物肇事责任险等机制正在各地尝试。但在一些专家和动物保护组织看来,仅靠补偿并不足以应对人兽冲突上升的挑战。 -
从人貉之争到人貉之和——城市野生动物应被投喂吗?
那也许并非是咬伤,“皮肤上除了一个擦痕外,没有牙印,没有撕裂伤,没有‘咬合’的痕迹”。那更像是一场遭遇——幼貉从草丛蹿出来,恰好与陈女士的脚踝打了个照面,惊慌逃窜中牙齿擦过了脚踝上的皮肤。 生活在城市生态系统里,貉也有觅食的能力,王放曾目睹过,貉会去河沟里捉小螃蟹、青蛙,去土里挖蚯蚓,在昏黄路灯下抓甲虫,与人类的接触大大降低。 (本文首发于2020年8月20日《南方周末》) -
候鸟多了,养的鱼少了——上千万补偿,谁来赔?
按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动物资源属于国家所有,而现实中,补偿主体往往是地方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