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给贫困生悄悄打钱:甄别成本、分配机制与个人尊严的最佳平衡 | 快评
高校助学金发放碰到的这些问题,也是一切社会福利政策都会碰到的问题。举凡欧美各国的内部福利政策,国际社会的援助工作,都出现过类似的“福利陷阱”,引发“不工作吃福利反而是更好的选择”“国际援助就是富国穷人补贴穷国富人”“援助机构需要不断论证贫穷才能让自己富裕”的种种争议。以小见大,高校如何改进助学金发放工作,同样也是公共政策学的议题之一。
责任编辑:陈斌
近日,吉林大学一些学生的银行卡里突然多了一笔钱。原来是经过前期摸排、大数据筛选后,校学生资助中心按照重点经济关注对象1000元、一般经济关注对象500元的标准,为1000多名家庭经济困难的考研学生发放了补贴。
据媒体报道,收到这笔补助的同学也会收到一条短信,内容是“同学你好,学校了解到你正在为了梦想而拼搏,为保障你合理膳食,学校已将考研补贴打入卡中”。而在考研补贴之外,吉大还推出了送返程车票、发放“吉人西装”、餐食隐性资助等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福利。
吉林大学“悄悄打钱”的做法并非首创,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湖南科技大学都曾有过类似政策。推其原因,正如吉林大学此次在短信中所说,“充分保护个人隐私”。
长期以来,高校的贫困生补助工作一直存在痛点与难点,从甄别到验证资格再到名额分配,都存在诸多窒碍难行之处,校方很难做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