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不眠:追寻李承干和他的21厂
战时重庆,日机轰炸,电力紧缺,灯火管制,夜晚只能与黑暗相伴,惟有21厂轮班生产,灯光彻夜照亮着嘉陵江,竟开山城夜景之先河。
八十多年后我夜访嘉陵江,从朝天门到曾家岩,南北两岸,灯火璀璨,变幻无穷,令人目不暇接。我只能在斑斓光影中,想象着当年江北陈家馆簸箕石码头一带,万般漆黑中,惟21厂灯火通明、机器轰鸣的场景,脑海里出现的,俨然是陪都重庆的一座抗战灯塔。
责任编辑:杨嘉敏
宜昌溯长江到重庆只有648公里,亿万年的地质造山运动,造就了雄、壮、奇的绝美三峡,却把“险”留在了江面:河道狭窄、湾多浪急、礁石密布。三峡大坝修建前,我曾在隆冬时节乘快艇往返三峡,水位降至低点,两岸礁石狰狞,挤压航道。小艇穿浪尖,擦礁石,时而高抛不见水面,时而沉底浪涛翻涌,大冬天吓出我一身冷汗的惊险场景,在我追寻李承干的21厂过程中,时时想起,时时胆颤。
遥想1937年,李承干治下的金陵兵工厂在枯水期过三峡,面临雾遮、浪击、触礁的危险,且当时三峡枯水期只能走木船,木船的动力,主要依靠纤夫拉纤。除了雇佣当地纤夫外,金陵厂的员工们,义无反顾,自愿组成纤夫队,与当地纤夫轮班拉纤,交替休息,只为工厂物资能早日到达重庆……
西迁重庆
1937年12月1日,日本裕仁天皇下达“攻击敌国首都南京”敕令的当日,李承干从南京下关码头登上了“松浦”号江轮。这艘千吨级的货轮,装满了金陵兵工厂的机器设备和物资,还有长江下游最大的江防要塞江阴炮台送来的18门受损大炮。日军的推进速度太快,搬迁中的金陵厂已没有了修复这些大炮的时间,只得随厂西迁。
李承干悲愤难捺!
日军轰炸了他的金陵兵工厂,也重创了他践行多年的实业救国理想。李承干1927年进入金陵制造局,先任工务课长,旋任厂长,苦心经营十年,把晚清重臣李鸿章同治元年(1862年)兴办、早已破旧不堪的金陵制造局,建成为了全国三大兵工厂之一的金陵兵工厂(另两个是汉阳兵工厂和巩县兵工厂)。此刻,李承干久久凝望着炮声渐隆的南京城,迟迟不肯下令起锚。
自8月13日淞沪会战开打,日军在进攻上海的同时,也开始轰炸中国首都南京的重要目标。8月16日,日军飞机突袭位于南京聚宝门外雨花台的金陵兵工厂,一天时间里,从停泊在上海吴淞口外“出云”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的日本海军航空队飞机,分五批轰炸能制造出16种军用产品的金陵厂,创下了侵华战争期间,日机一天之内对同一目标多次轰炸的纪录。此后日机持续对金陵厂狂轰滥炸,炸死炸伤员工十多人。日军的意图,是阻断金陵厂对前线的战损补给,迫使中国军队陷入枪毁弹尽的绝境,从而失去抵抗能力。
金陵厂的生产已难以为继。
9月24日,淞沪会战呈胶着状,李承干安排金陵兵工厂的弹药分厂主任虞绍唐率300职工,拆卸了359台机器,溯长江到达重庆,在长江南岸的铜元局复建。当年底即复工生产弹药供给前线——弹药分厂的西迁复工,为金陵厂的大规模西迁蹚了路子。
10月30日,淞沪会战吃紧,国民政府决定迁都。11月12日,淞沪会战结束,日军占领上海后,并未放缓侵略的节奏,其先头部队甚至扔掉辎重,杀气腾腾扑向南京。危急时刻,11月16日,兵工署下达金陵厂西迁命令。当日,按照李承干先前的部署,金陵厂成本计算课课长黄兆瑄飞往重庆,为金陵厂落地重庆做准备,李承干则坐镇金陵,以少将厂长身份亲自联系船务、航运等事宜;全厂员工,没有一人在炮弹横飞的危险关头擅离职守,全部到厂参加搬迁工作。在日寇威逼、军队溃败、政府涣散的非常时期,李承干治下的金陵兵工厂有条不紊地撤离,体现了一个现代企业临危不惧的管理水准。
随船而走的职工只能是少数,大部分员工要自行赶到武汉与工厂会合。武汉是西迁的中转站。金陵厂西迁时正值长江枯水期,武汉以上的水道不适合大型货轮运输,从南京出发的“青浦”号、“松浦”号等江轮,是长江上的大型货轮,需要在武汉把金陵厂的机器设备和物资,转运到较小轮船上,才能去往宜昌。到宜昌后,全部物资又要转运到木船上,只有木船才能通过枯水期的长江三峡。金陵厂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胡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