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冲突里的“人质”与“囚犯”,谁能带他们回家?
“无辜的人不应该被劫为人质,我们想要所有人都回家。”
无论是“人质”还是“囚犯”,无不面临疾病、伤痛的风险,与家人分离、失去自由的痛苦。在一轮又一轮的战争炮火中,谁能带他们回家?
责任编辑:姚忆江
因为一场战争,看起来毫无交集的人们,命运突然密切相连。
一边是10月7日袭击事件中被俘的以色列“人质”,另一边是近年来因各种“罪名”被关押或软禁的巴勒斯坦“囚犯”。
2023年11月24日-30日,巴以双方以1:3的比例如约“换俘”,80名以色列籍人质和240名巴勒斯坦囚犯被先后释放,另有数十名外籍人质。12月1日起,加沙地带战火重燃,被扣押人员的释放一事也随之中断。据以色列政府最新披露,截至目前被哈马斯扣押的人质为137人。
“除非以色列就双方互换被扣押人员进行谈判,否则将无法解救任何以方被扣押人员。”当地时间12月10日,哈马斯下属武装派别卡桑旅发言人阿布·乌拜达在电视讲话中表示。
长达七十多年的冲突中,巴以“换俘”并不罕见。2011年,哈马斯一方曾用1名以色列俘虏换回了1027名巴勒斯坦囚犯。多年来,在以色列占领区,数千名巴勒斯坦人被投入监狱,其中有不少妇女和未成年人。
无论是“人质”还是“囚犯”,无不面临疾病、伤痛的风险,与家人分离、失去自由。在一轮又一轮的战争炮火中,谁能带他们回家?
12月9日,以色列被扣留人质家属举行公开集会,呼吁将所有人质尽快带回。(以色列人质和失踪家庭论坛供图)
“等你回家”
以色列特拉维夫艺术博物馆外,有一个开阔的露天广场。10月7日的袭击事件发生后,被劫持人质的家属们开始在这里聚集。
每天都有许多以色列人来到这个广场,其中包括媒体记者、民间志愿者、以色列政府官员等,他们与家属们交谈、拥抱、表示支持。而家属们在这里接受安慰、出席集会、发表演说。这里有了新的名字——“人质广场”。
职业摄影师海伦经常来到这里。她会主动和家属们聊天,免费为他们拍照。这些单人肖像照展示在海伦的网站上。每张照片下面都写着家属的名字,同时附上一句话,“等你回家”。
海伦本是一名商业摄影师,她原本的工作是为新生婴儿、孕妇以及生日寿星们拍写真。突袭事件让她的生意骤然冷清,“每个人都感受到了战争氛围,人们没有心情拍照”。
生活中,海伦是三个女孩的母亲。想到那些孩子被劫走的以色列母亲们,海伦觉得自己必须做点什么。她唯一熟悉的就是手上的相机,于是她决定去拍一些照片,让大家知道谁在等亲人回家。
海伦把这个项目命名为“一家人”。“这可能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可能是我的女儿们,可能是我的父母,也可能是我。我们彼此之间没有区别。”
为家属拍照时,海伦唯一能做的就是让他们看镜头。透过摄像机,海伦从他们眼中看到了浓重的悲伤——可怕的噩梦持续了这么多天,他们却对自己所爱的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星歌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