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麒敏:双向奔赴,才能走向可持续发展廊道 | 2023双碳行动者大会
2023年12月7日下午,南方周末首届双碳行动者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3年12月7日下午,南方周末首届双碳行动者大会在北京举办,以“推动企业将双碳雄心及承诺落实为双碳行动”为宗旨,邀请国家气候战略中心、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国际机构、投资机构、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等各方代表齐聚一堂。
大会现场,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研究员柴麒敏以《全球气候治理与碳中和进程:新问题、新挑战和新共识》为题进行主题分享。
本文将演讲内容辑录如下,有部分删节。
气候变化近年来对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已经造成了非常直接的影响,根据联合国以及世界气象组织的统计,过去50年当中,全球因为气候变化所引发的极端气候事件大概增加了5倍,经济损失增加了7倍。
每年气候变化的经济损失大概占到GDP的1个百分点以上。保守估计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每年大约1万亿左右。
要实现《巴黎协定》提出的控温目标,科学家分析,按照目前全球排放的形势来看,剩余的碳排放空间大概最多只能再排放7-8年,最乐观的估计大概是20年左右。
不管是从科学经济还是生态角度,留给人们的时间和空间已非常少。
柴麒敏指出,新气候经济之下,贸易、资金、市场和技术成为各方关注重点。在关于如何实现控温目标的讨论中,当前各界比较关心的是如何调动资源来支持重要行动,如何平衡责任和投入。
其中首要面对的是资金问题。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由各国政府筹措的公共资金大致在9000亿美元左右,但是每年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规模大致在10万亿美元量级,十分之一不到,公共资金不足以支持未来全球的零碳转型。因此,需要大量的社会资本进入撬动绿色低碳的投资,更好地推动各个领域、行业长期可持续的转型。
目前绿色金融、碳金融、碳市场发展非常迅速,越来越多的企业、金融机构、投资者参与进来,低碳类投资前景广阔;随着碳市场版图扩大、碳边境调节机制及供应链“碳嵌入”的影响,碳排放不再是免费的午餐,在减碳技术、产品方面领先的企业和机构,在自由贸易中更能占据领先优势。
柴麒敏指出,我们正处于全球气候治理非常重要的十字路口,逆全球化、单边主义、脱钩断链、“小院高墙”式的举措,都给全球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开发和市场部署带来障碍,不利于全球合作应对日益紧迫的气候危机。在《巴黎协定》的共识框架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需要提升行动和支持的力度,双向奔赴,才能走向“可持续发展廊道”的共同愿景。
柴麒敏提出,国际上近年来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体面生活水平(DLS),指在世界上任何地方任何一个人能够充分保障衣食住行、医疗、教育所需要的体面生活资源投入,全球所有人达到体面生活水平,并不妨碍《巴黎协定》1.5摄氏度及2摄氏度控温目标的实现。目前排放超出预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大量奢侈性的排放,这些排放需要通过政策引导,通过避免、转换、改进的措施推动需求侧减排。
COP28是《巴黎协定》第一个全球盘点时间节点,对各国的减排行动进行复盘和总结,提出未来的改进措施。《巴黎协定》下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将在2025年提出到2035年自主贡献新目标,中国政府也在开展相关准备工作。不管是国际形势上,还是立足国家发展战略,从长期来看,双碳战略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中国式现代化是高度相关的,也是接下来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非常重要的内容,是不得不迈向的台阶。
柴麒敏认为,相信在来自于政策制定者,来自于市场主体企业包括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形成可持续发展合力,真正推动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