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出圈的影视,哪部你会重刷?
当影视作品变成了由一个个话题拼接成的“游乐场”,上演着反转、反转、再反转的套路,观众也早晚会厌倦,而后离场。只有真正锋利的现实主义,才能够在中国影像史上刻下自己的名字。
视频是什么?2023年,中国视频榜来到了第23届,“视频”已经越来越难以用单向度的话语去概括。
今天,大银幕和小屏幕正在互相发生作用:《消失的她》在影院放映完毕之后,你会在微博上看到大量关于“渣男”的讨论;《孤注一掷》的主创团队想必也十分意外,影片上映后,席卷短视频平台的竟然是王传君拜佛的片段,并持续引来网友的模仿;《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中的情节随着路演的片段变成了各种“梗”,“商务殷语”“质子团”成为暑期档的关键词,引发了一阵网络狂欢,随后,这部片子还开发了综艺节目,从银幕迈入荧幕。
在电视剧端,人们称赞优质的剧集时越来越多地使用“电影感”一词。热播剧集的高光片段,常常被裁切成细碎的短视频,在社交网络发酵——比如《狂飙》里张颂文等主角命运发生转变的关键时刻,《云之羽》《宁安如梦》等偶像剧的镜头在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体上被庞大的粉丝群体反复转发、观看以及二次创作。
综艺节目早已摆脱了单纯娱乐的限制。不管是音乐综艺、恋爱综艺、喜剧综艺还是生活流综艺,都在制造一种社会叙事,更加强调原创性,让人们像追剧一样追综艺。《再见爱人》对当代爱情的探讨、《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对中国喜剧的再阐释、《种地吧》与时代生活方式的呼应,都足以从当代中国文化史的角度来进行讨论。
短视频的变化更为激烈。有网文质感的短剧越来越多,数秒之内的反转是标配;“神龙士力架”“在下辉子”“冷少”等创作者,用短视频解构日常生活,他们的作品具有文字、电影与电视剧无法表达的现实穿透力;与此同时,也有人用短视频拍《逃出大英博物馆》、“土味三国”短剧、贵州方言脱口秀、“如何养一朵云”等开创性极强的视频内容。
在大洋的另一端,全球最大的视频工业基地好莱坞也在发生巨变。OpenAI公司发布的ChatGPT,颠覆了科技互联网行业的认知,也引发了好莱坞的大地震。影视行业惊觉,百年电影业的根基已经被动摇,无数原创影视内容正在被作为大数据和食物投喂给人工智能,漫威剧集《秘密入侵》已经开始用AI生成片头。感受到危机的美国编剧工会、演员工会开始了长达100多天的罢工,《芭比》和《奥本海默》的路演主创瞬间只剩下导演一人……即使停摆结束了,“人”再一次重申自己的价值,但那份怀疑与不安,必将长久地存于每个人的心底。
2023年6月5日,苹果发布了可穿戴的“混合现实”设备Apple Vision Pro。可以预见的是,交互现实将全方位地降临,将电影、剧集、短视频、游戏、社交媒体等融为一体。这一未来图景未必总是赏心悦目,《黑镜》中的部分预言可能会加速实现,但这就是人类正在面对的“新现实”。
短视频时代的观看之道
87年前,本雅明曾发出浩叹,他写道:“经验贬值了。而且看来它还在贬,在朝着一个无底洞贬下去。无论何时,你只要扫一眼报纸,就会发现它又创了新低,你都会发现,不仅外部世界的图景,而且精神世界的图景也是一样,都在一夜之间发生了我们从来以为不可能的变化。”
本雅明的陈词发表于新闻业商业模式和发行模式发生剧变的20世纪30年代,今天换一个表述后依然成立,比如把“报纸”换成“社交媒体”。在《漫长的季节》的豆瓣评论页,获得最多点赞数的一条评论是——“如果这部剧因为节奏慢被骂,那么错的不是剧,是我们被短视频侵蚀的人格。”
这是一条颇值得讨论的留言。短视频、剧集同为影像作品,在这里被放上了对立的位置。根据2023年3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去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10.67亿人,短视频用户为10.12亿人,短视频用户数量占网民数量的94.8%。在今年4月,根据QuestMobile发布的数据,在线视频App(可理解为长视频平台)月活跃用户规模达到了7.83亿人。这些数字表明,长视频和短视频的用户必然是大量重合的。
另一方面,短视频不甘心继续被加上“碎片化”的标签和罪名,开始争夺自己的主体性。当一部剧集或电影投入市场时,宣发团队越来越重视短视频平台上的曝光——国产片如《孤注一掷》《消失的她》《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等,引进片如《芭比》《奥本海默》《饥饿游戏:鸣鸟与蛇之歌》等,都一再证明短视频是不争的宣发重地。同时,短视频平台也开始用更多精致的内容来争夺用户的注意力,甚至成立影视公司,进入了电影与电视剧的腹地。
将电影、电视剧与短视频对立起来的观众,或许忘记了当下影像所带来的一种更本质、更平等的欲望——交流。观影结束后的影评与吐槽、长视频平台上的弹幕、短视频平台上的评论与戏仿,无一不是观众与作品之间、观众与其他观众之间的互动。加拿大学者罗伯特·弗尔福德在他的著作《叙事的胜利:在大众文化时代讲故事》中说:“把事实或事件组合成故事,是我们大多数人在3岁和73岁时都能平等享受的唯一表达和娱乐形式。”
“平等”,在故事中的“平等”,是理解当下视频内容行业的一把钥匙。在电影《消失的她》和电视剧《黑暗荣耀》的衍生短视频中,人们能够明显看到一种“复仇叙事”;《平原上的摩西》《繁城之下》《宇宙探索编辑部》《漫长的季节》等作品,都有着宏大的时代背景,但故事中的个体经验,能够平等地被每个观众所感知、所共情;像《三体》和《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这样的神话叙事,让观众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跃迁”,进入异想世界,从凡人变成了“神”。在短视频与社交媒体中,这种平等变得更加强化,人们热忱、激烈地评论着,抢占一种叙事的权力。
多年过去后,我们必须认识到,只讨论视频内容这件事本身,而忘记它的受众、忘记受众与创作者之间的博弈,是无法真正理解视频的。从前,《新周刊》曾提出“砸烂电视”,反思当时电视内容与大众需求之间的错位;多年后,电视机自动失去了往昔意义,我们进入了一个人手一部手机的社交网络时代和短视频时代,观众与视频的界限近乎消失,我们无法再“砸烂手机”,也无法拒绝推送到眼前的视频。
讲述现实而不谄媚现实
2023年的暑期档,《消失的她》《孤注一掷》一扫数年来电影市场的沉郁,票房丰收之时,也引来了许多讨论和批评。一种观点认为,这些作品提供了一种“伪现实”,它们混合了社会新闻、都市传说以及对人性的计算,只能说是合格的“产品经理电影”,并非优秀的电影。
或许,人们无须把“产品经理电影”当成原罪,应该看到的是,不是“产品经理”在制造电影,而是新一代观众的需求本身及庞大的市场在召唤此类电影。当打光、置景、风格雷同的中等体量电影用“现实主义”的姿态横扫市场和舆论场时,应当承认,这些电影有着广泛的受众。
再往回看,当天价片酬的古偶剧风光不再,当主旋律年代剧收获大范围的好评,当平台调整策略去制造类型短剧,整个视频行业从观看到制片都发生了巨大变化。2023年8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电视剧、网络剧、网络电影规划备案和内容审查等有关事项的通知》的发布,再一次对剧集的内容与形式提出了规范,古偶剧的“季播”形式受到了更严格的监管。种种形势之下,“现实主义”便成了必然的创作潮流。
现在,中国影视来到这样一个时代:不缺题材,处处是现实主义的富矿;不缺观众的宽容,任何一个制作环节的考究与真诚,都可能获得“加一星”的优待;也不缺市场地位,截至今年11月21日,国内电影票房达到503亿元(根据猫眼专业版),票房前十名的电影均为国产片,好莱坞神话已然褪色。
这10部国产片中,3部来自春节档,7部来自暑期档,其中《孤注一掷》《消失的她》《坚如磐石》都可以称作“话题电影”。正如中国视频榜推委毛尖所指出的,它们是一种极具时代特色的“现实主义”,但是这种超强的话题性,或许也值得深入的讨论与玩味。
当“渣男”“诈骗”“反黑”这些主题词被提取出之后,观众观看的事实上并非电影,而是话题。当参与话题与观看电影之间画上了等号,这些电影作品便呈现了一种“速朽感”,作为娱乐工业的一部分,它们完美地提供了娱乐与消遣,但打开其内核,只有空虚和匮乏。此前,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曾经批判以漫威电影为代表的超级英雄电影是“游乐场电影”;如今,“话题电影”何尝不是提供了一种舆论的游乐场?
近期漫威电影的式微,应该为“话题电影”敲响一记警钟。漫威电影的凋敝,不仅是“视效大片”的失败,还是“拼贴式电影”的失败。漫威拼贴奇观与超级英雄,而另一部分影片拼贴热搜和话题。当影视作品变成了由一个个话题拼接成的“游乐场”,上演着反转、反转、再反转的套路,观众也早晚会厌倦,而后离场。只有真正锋利的现实主义,才能够在中国影像史上刻下自己的名字。
中国电影诞生之初就有着极强的现实主义关怀。在2023中国视频榜的榜单讨论会上,推委会主席陈鲁豫、作家虹影、青年媒体人余雅琴等都提到,中国电影的叙事传统与美育传统有着深厚的现实主义取向。
《小城之春》《马路天使》《神女》等早期的经典影片,至今仍然能够让观众感受到当时社会的样貌与肌理。如今看来商业属性非常强的导演,如宁浩、文牧野等,初试啼声之作也非常关注现实,由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青年创作者气质。今年广受好评的《漫长的季节》和《宇宙探索编辑部》,再一次说明带着文学底色的现实主义作品,才是始终映照着中国影视的那束光。
我们永远期盼真正讲述现实而不谄媚现实的作品。
阔别两年,第23届中国视频榜终于呈现在你眼前。
全新的推委会阵容将带来更独特的视角。这是一份榜单,更是一份邀请函——邀请你和《新周刊》一起,回顾一年的光影记忆,观察中国视频如何与时代共振。
同时,中国视频榜将以新的奖项设置,深入观察视频新浪潮中的隐秘趋势,尝试在闪烁的光影之中,找到一种不会被潮水和时间改变的确定。
敬请关注 12月19日
中国视频榜发布盛典
共同见证
「现实的力量」
2023年中国视频榜推荐委员会
2023年中国视频榜
青年媒体推荐人
扫码预约
2023年中国视频榜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