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来自农村

特别是农村家庭出生的孩子,有特别是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孩子,家庭对他的期望值都过高我想很多人都没有办法去感受,有压力才有动力,化压力为动力。这既是是对承受压力的人的一种期望,也是一种高高在上的言辞。

责任编辑:莫希

今天在南方周末上看到《女大学生的死亡笔记》感触颇深,其中的原因之一我也是一个即将面临毕业的大学生,第二我也是一个农村的孩子,家里贫穷,或许还比文中的刘伟窘困,第三我也面临很大的压力,未来的路如何去走这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我也是一片迷茫。也或许不仅仅是刘伟,还有许多的人,特别是即将面临找工作的毕业大学生都存在这样的压力或者说是困惑。

我曾经看到过类似的一篇文章,说的是一个大学生因为压力而杀死了自己的父母,学校领导还就此进行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我当时还写了一篇文章生命不能承受如此之重。作为我们八零后的一代,父母,社会,还有自身对我们自己都有很高的期望,要求我们能为家族,社会做出贡献,或者低层次上要求我们能最后独立的去面对生活,养活我们自己。而这些种种要求我认为很少人去关注这其中的过程,大都关注最后的结果,以成败论英雄。特别是农村家庭出生的孩子,有特别是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孩子,家庭对他的期望值都过高我想很多人都没有办法去感受,有压力才有动力,化压力为动力。这既是是对承受压力的人的一种期望,也是一种高高在上的言辞。然而去很少去关注其内心是否能承受这样的压力。对此我有切肤的感受。

(网友)

我十分同情刘伟的遭遇,我也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家人拼尽全力供我上学,但是我很不争气,只靠上了一般的二本学校,我现在上大二,也经常考虑大学毕业之后干什么.如果找到工作还好说,如果找不到,也许也会陷入到与刘伟一样的困境:拿什么去成家立业,拿什么去报答那些帮助自己的那些人呢.这也许是许多大学生面对的问题.回家种地干苦力活吗?上十几年的学,我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已经逐渐消退了.自主创业也不是那么简单的,否则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现在只能多努力,将来找工作增加一些胜算.我也感觉到了与刘伟一样的压力,我想我是不会选择与她一样的道路,车到山前必有路.

(海南 张志)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