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新金融大会汇集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学界等代表,通过重磅演讲、报告发布、榜单解读等,深度解析我国金融发展现状,展望未来创新趋势。
2024
-
南方周末2024新金融大会:复杂形势下,金融业如何行稳致远?
-
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中国要以稳定性应对外部挑战|2024新金融大会
中国对全球的影响力不断增加,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新增的贡献部分将始终继续保持在30%以上。 中国发展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在急剧上升。 关税战、贸易战和科技战违背历史潮流和经济规律,没有赢家。 -
世界银行原副行长祝宪:鼓励消费之举当放宽眼界|2024年新金融大会
坚持和继续改革开放,重在行动。对外开放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对外开放政策则应稳定透明、保持中性。 中国经济结构中消费占比相较发达国家较低,甚至不及印度。但是鼓励消费之举当放宽眼界,不应囿于消费范畴来讨论。 各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各异,发展阶段和资源优势也不同,国内企业切忌把自己在国内熟悉的做法不加分析地运用到其他国家。 -
吴晓求:稳股市、稳楼市是当务之急|2024新金融大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稳股市、稳楼市,既强调房地产市场的止跌回稳,也强调资本市场的止跌回升,两个用词不一样,不一样强调了在政策实施中目标有所不同。这种政策的趋向是正确的。 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已由过去单一的存款类金融机构的稳定,开始过渡到存款类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双重稳定的时代,“这个时代已经来临。” 央行的实质性关注,对资本市场的稳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实际上为市场提供了最基础的信心。过去由“上市公司、投资者、监管者、中介机构”组成的四边形现在正在变成五边形,五边形的市场动能比四边形要大得多。因为央行提供了流动性预期,这是市场稳定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
AI时代,金融业赢者通吃?|2024年新金融大会
金融机构整体上拥抱AI技术,但因为这个行业对数据的精准度要求较高且相对专业,因此具体技术方案在落地的时候非常谨慎。 一些头部资管公司的态度已经开始转变,呈现出一种积极融入的姿态。 经过AI技术形成的结果需要经过人的认可,对于投资结果,AI是无法兜底的。 服务场景或千人千面,但金融产品稳定性高。
2023
-
金融专家热议行业新局,南方周末2023新金融大会圆满落幕
-
金融业如何自我变革?|2023新金融发展报告①
一个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各相关部门、机构、企业等相互协同良性循环的结果,而非凭借任何单方力量。 商业银行对公贷款结构正在从过去的“房地产、基建、金融”的旧三角循环向“科技、产业、金融”的新三角循环转变。 普惠金融的难点和痛点之一在于“长尾客群”的风险定价难,风控成本高。随着金融科技不断推陈出新,特别是互联网银行为代表的新金融势力崛起,这一难题有了较大改观。 -
数字金融与数据安全如何兼得?|2023新金融发展报告②
进入2023年以来,无论金融科技从业人员数量还是金融科技投入金额,各金融机构的投入有所放缓。 对于“大模型”各项投入进入审慎期。投入的冷静与表象的火热形成了反差。 随着各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金融机构系统问题时有发生,甚至成为热搜新闻。第三方支付公司数据安全成为雷区。 -
多重挑战下,保险业渐归本源丨2023新金融发展报告③
集中度下降趋势未变,但传统寿险和财险业务增量仍然向头部险企集中。 增额终身寿险和年金险的高地效应显现,曾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寿险新单销售超预期的重要原因。 后疫情元年,内地访客赴香港抢购保险潮再现,对内地保险市场构成挤压式的挑战。 -
银行保险业如何“向绿”而行?丨2023新金融发展报告④
我国已初步形成以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为主的多层次、多元化绿色金融市场。 人民银行已牵头起草煤电、钢铁、建筑建材和农业四个行业转型金融标准。这将为金融机构满足高碳行业低碳转型的合理融资需求提供依据。 我国银行保险机构可参考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等机构的准则,提高碳核算和环境信息披露能力,从自愿披露ESG治理转为强制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