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现代化,金融服务有新解
年末岁尾,秋收已过。走进兰考县红庙镇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却仍是一派繁忙景象。
工程机械来回穿梭,挖掘机正在开挖灌蓄水池,同时土地平整工作也在有序开展。曾经的一块块“巴掌田”已经集中连片,“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 的高标准农田初具雏形。
耕种更集约,管理更智慧。在农业银行的金融支持下,当地农民依托高标准农田改造实现每亩增产200-300斤,对来年的丰收也有了新的憧憬。
随着“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到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课题。然而,农村经营主体“小”“散”“弱”的历史问题,与现代化进程中涌现出的新课题、新需求复杂交织,为金融服务供给带来了诸多挑战。
作为服务“三农”的国家队、主力军,农业银行在金融服务“三农”的道路上从未停止探索,新的解决方案也正在孕育萌发。
藏粮于技的金融保障
粮食安全乃国之大者。进入新时代,脱贫攻坚的胜利已解决了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但受制于人均资源不足、底子薄等原因,“三农”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端牢饭碗的能力仍需加强。
粮以土为本。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小块田集中连片,配合现代化机械设施和智能管理,不仅能够极大促进农业现代化、保障粮食安全,更能助力农民致富增收。为此,农业农村部在2021年的《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中提出到2030年建成12亿亩高标准农田的目标。
然而在现实中,农村地块分散、小农户缺乏动力,项目建设与运营脱节,收益缺乏保障,不仅影响项目开展的质量,也直接导致了商业融资的困难。
正当兰考县政府头疼“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时,农行开封分行主动来到兰考调研,与当地政府反复沟通,引入了一家当地国企作为建设(承贷)主体,将零散的耕地集中至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统一流转,解决了项目地块分散、建设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也确保了承贷主体的信用资质。同时,由建设(承贷)主体委托专业公司负责农田种植、管理和维护,以种植收益作为还款来源,提供了可靠稳定的保障。
农行还进一步优化担保增信方式,跟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上游的种植大户、社会化服务组织、合作社、村集体及下游的粮食经纪人、粮食深加工企业等产业链客户,扩大信贷服务覆盖面。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是破解农业主体“小”“散”“弱”的一个缩影。通过“建设(承贷)主体+土地流转+经营收入还款+增信担保+综合服务” 五位一体的信贷模式,农行河南分行从信贷的各个环节逐个化解难题,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有效助力高标准农田建设。
农以种为先。我国种业的创新能力,是农业现代化亟待提升的另一短板。2020年,我国农作物种业企业达到7300多家,但有育繁推一体化能力的尚不足百家。
种业科技的自立自强在创新研发初期、商品化阶段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据统计,90%的科研成果还没走向市场就被埋没在商品化阶段。对于种业企业来说,知识产权无法定价,融资难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农行重庆分行积极联合重庆市农业农村委,通过实地调研,研究推出了植物新品种权质押贷款产品,在押品选择、价值评估、质押登记、贷后管理等关键环节进行了探索创新。产品推出后,重庆中一种业通过植物新品种证质押获得了300万元贷款。这也是全国首笔相关贷款,开创了金融机构支持种业振兴的新路径。
截至2023年9月末,农业银行种业领域贷款余额465亿元,较年初增长65%,重点支持了隆平高科、先正达集团、中种集团等一批种业骨干企业,服务杂交水稻良种”育繁推”产业化基地、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为强化种业企业的科技竞争力提供了坚实后盾。
培育拓链强链新主体
“小”“散”“弱”的特点也反映在农业产业链上。目前,我国农业产业链尚处于发展初期,面临着链条短、规模小、收益低、竞争力弱等诸多挑战。如何通过金融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链的整体价值?
抓住产业链条上的关键环节、关键主体是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
据统计,截至2022年末,全国县级以上龙头企业达9万余家,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达390万家、222万个。这些新兴农业主体一头连接着农户,能够带动超过8900万小农户;另一头连接市场需求,在促进农业产业升级转型、农民支付增收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许商街道张小庄村,怀揣“种地梦”的张元河成立了商河县农机联盟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成立之初,经营、机械、农资等环节都需要大量资金,但刚刚成立的合作社规模小、财务不健全、缺乏抵质押物,也让张元河的梦想摇摇欲坠。
早在2020年,农行山东分行推出“强村贷”产品,创新将党建引领引入信贷资质,将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能力和声誉转化为评定信用等级和申请贷款的重要依据,切实解决了合作社融资难、融资贵等难题。在农行山东商河支行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张元河成功获得了首批60万元“强村贷”。有了这笔钱,他当即决定扩大租赁土地,合作社当年的利润较上一年整整翻了一番。
在广东,农行面向省内规模大、口碑佳的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板块的重点企业,逐户开展走访调研,了解企业的业务特点和融资需求,创新推出“龙头贷”产品,在产品设计、服务模式、专业团队等方面提供定制化金融服务。
在福建,农行通过服务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等全链条,不断推动产业链延伸拓展,推出“兴菇贷”“兴渔贷”“兴茶贷”“兴林贷”等系列产品,服务农户27万多户,覆盖全省所有乡镇、88%行政村和88个特色产业。围绕特色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农行还推出“烟农贷”“牦牛贷”“药材贷”,农业产业金融服务的多样化和专业化水平持续提高。截至2023年9月末,农行乡村产业贷款余额1.88万亿元,增速达34.9%。
从环境中发掘价值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曾经,诗意的乡土生活与自然生态相融相生。
但随着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农村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而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既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对幸福生活的诉求,也有悖于乡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党的二十大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升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然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类项目多偏公益性,收益不高、回款期较长、自有资金较少,与盈利性项目立项相对割裂,融资难度较大。
如何挖掘乡村环境背后的经济价值以实现金融赋能?农行在2022年与国家乡村振兴局合作推出同业首个专门针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乡村人居环境贷”,并以此为抓手,加大资源投入,支持了农村污水处理、村镇整体改造等多个项目,有效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
刚刚下过雨的浙江建德新安社区俨然一幅和美宜居、富有独特韵味的江南水乡美景图。这样的景象,得益于农行“乡村人居环境贷”支持的“建德市桥东至洋安及桥南区块雨污管网提升工程”项目。
“这块区域由于历史原因,雨污水干管存在结构性缺陷,一到梅雨天,阳台废水、厨房污水和洗涤废水横流。建德市政府将该问题的解决方案列入2022年政府及国有企业投资重点项目,这个时候农行的‘乡村人居环境贷’恰好雪中送炭,为项目的及时启动注入了动力。”浙江杭州建德市水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宜人的生活环境与生态资源,不仅满足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为农民致富增收带来了新的希望。
广鹿岛隶属于大连长海县,是国家级海岛森林公园。岛上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乡村优质的生态资源为当地发展旅游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但不少经营着民宿、渔家院的岛民苦于资金周转不足无法进行升级改造。
农行看到农村地区文化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的发展潜力,精准推出农文旅融合金融服务,助力乡村生态文旅产业的发展升级。农行大连长海支行结合长海县海岛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创新农家乐、休闲渔业升级改造等贷款模式,积极为当地岛民提供金融支持,累计投放农家乐贷款233笔、金额4158万元;休闲渔业升级改造贷款107笔,金额2477万元。
“生态美了,日子好了。农行又为我们送来了及时雨,钱袋子也鼓起来了。”看着焕然一新的民宿,当地岛民欣喜万分。
在科技革新中丰富想象
随着近年来国家数字乡村工程的加速推进,农村数字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曾经制约“三农”金融服务的信息不对称、信用体系不完善的瓶颈,也有了新的突破可能。
乘势而上,农行不断整合农村的信息资源,通过打通内部各条线、各系统的数据,深化农业农村、工商、税务等外部数据的连接,推进线下整村信息建档和线上多渠道数据引入。
2023年9月,农行发布了“农银惠农云”平台,为县乡政府、村两委及各类涉农主体提供了一揽子数字化管理工具,全方位赋能乡村治理、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目前,该平台各类场景的入驻机构数超10万个,服务三百多万用户,覆盖县(区)超2000个。
10月,农行推出 “党建+金融+科技”信用村信用户综合服务平台。借助该平台,村委会可实现线上申请信用村评定和线上客户推荐;银行可实现线上精准获客,加强信用村创建成效监测和管理;农户可获取便捷、优惠的金融服务;政府可通过村实时数据大看板,为村务管理提供抓手,实现了各级党组织、村集体、农户和银行的多方共赢。
而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高新技术的不断迭代,也为丰富数字化金融服务场景、提升线上金融服务效能带来了新的机遇。
以农村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场景和产业需求为导向,农行积极将创新技术应用落地,积极构建智慧农业、智慧市场等场景生态,将金融产品服务内嵌到乡村日常生产生活中去,实现无感使用、便捷服务、紧密联接。
“多亏了农行,解决了我的大难题,猪粮总算有保障了。” 2023年6月,大连旅顺口的生猪养殖户老张终于拿到了全国农行系统的首笔视频监控智慧畜牧贷款。
通过在养殖场安装符合农行技术标准的网络摄像头,“智慧畜牧贷”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对牲畜数量进行盘点,解决了活体牲畜作为押品时身份识别难、监管难的问题,让老张的牲畜成为了打通金融堵点的“活水”。
不断丰富“一站式”金融服务,农行还打造了智慧农业、智慧市场、智慧粮仓等多个县域农村特色场景,涉农特色金融场景已超2.5万个。
发力数字化转型,农行已形成了以“数据+算法+算力”为引擎和基石、线上线下协同发力的新型数字化普惠金融发展模式。目前,农行“惠农e贷”贷款余额突破1万亿元、服务农户近600万户,数字金融服务“三农”又达成了新的里程碑。
创新,在不断实践的路上
所谓“三农”,兹事体大。“三农”问题涵盖了中国经济、社会、人口的不同侧面,其发展更是沿着千百年来的农耕文明一路向现代与未来走去,因其不同面向之复杂,对金融的需求自然也因地、因时、因人而变。
因此,金融服务也必须千变万化去适应。
所以,要问金融服务何解,这本没有标准答案。但在农行的实践中,又似乎有迹可循。
既要有从国家政策中把握发展趋势和重点领域的宏大格局,也要有走到田间地头,俯身倾听每位农户的细致精微。既要有因时而变、因地制宜的灵活创新,也要有十年如一日、驻守深山高原上开展服务的坚持与坚守。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巨轮滚滚前进,金融服务永葆鲜活。对于农行来说,答案就藏在实践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