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银行:追寻更清洁、更公平、更可持续的金融之路

上古时代,济水与黄河、淮河、长江都流入海,四条大河被称为“四渎”,《史记》:“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它们,成为孕育中华文明的古老摇篮。

其中,济水,发源于王屋山太乙池,经河南、山东,汇入渤海。由于比邻“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黄河,常被挤占而湮没,随时间在推移,仅存山东境内一条滩涂故道。

宋金之交,伪齐皇帝刘豫为通漕运,重挖故道,形成小清河。经金、元、明、清的疏浚治理,发挥着重要的漕运和灌溉功能。

民国初年,人们从下游寿光运往济南的货物有盐、粮食、棉花、木材等生活用品和工业原料;从济南顺流而下的货物,包括烟、酒、糖、茶等日用百货,足见昔日航运之繁荣。

20世纪末,城镇化加速,工业、农业、生活用水增加,小清河水量越来越小;加上化工厂、钢铁厂乱排污水,居民乱倒垃圾,污染严重,开始散发阵阵恶臭。

资料显示,未污染前小清河干流及沿岸常见野生动物有一百余种,污染破坏了动物栖息地,鸟类迁徙、动物回避,河中盛产的大银鱼、绒螯蟹全部灭绝,原有6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销声匿迹。

山东滨州环保所1996年统计,小清河污染对农业、人体健康造成的经济损失至少达2.4亿元/年。

1997年,小清河宣告停航。这条有千年历史印记、百年漕运功能的河流,曾灌溉哺育两岸人民,促进钱粮货物的往来交流,最终却走向暗淡污浊、缺水断航,难免令人叹息。

拯救百岁河,还原生态之美

作为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国家之一,内河运输一直是中国大宗货物长途运输的主力,具有运量大、成本低、污染小等优势。

小清河流经五市,有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济南、工业重镇淄博、农业大市潍坊、工业大市滨州和东营,水系联通、物流便捷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不言而喻。沿河岸带往往也是陆栖、鸟类等野生动物的庇护所,对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随着小清河复航的呼声越来越高,2020年,山东正式启动复航工程,总投资136亿元,全长169公里,是山东水运史上第一个一次性投资超百亿元的项目。

项目从多家银行获得贷款,农业银行提供了关键的第一笔。“农行对我们支持非常大。”施工方中铁建投山东小清河开发公司董事长杨纪彦说。项目尚在规划之际,农行便组建团队,积极调研,全程跟踪,以设计、施工、运营全产业链金融产品,提供专业化服务。

小清河复航工程集交通运输、农业灌溉、防洪排涝、生态治污等于一体,传统零敲碎打的贷款模式,难以切中项目需要。农行创新推出的“黄河系列贷”解决了小清河复航工程的后顾之忧。

“黄河系列贷”是农行山东分行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设的金融产品体系,围绕黄河战略重点领域,创新推出9大类36项产品,一揽子解决生态修复、节水防洪、乡村建设等领域对资金的需求旺盛、但缺乏专项金融产品的痛点。

农行为“小清河复航工程”投放黄河系列贷已超30亿元,为清淤施工拓宽还款来源,支撑小清河防洪标准全面提升,上线供应链数字金融,保障资金及时到位……农行成为小清河复航项目跟踪时间最久、提供贷款规模最大的银行。

今年9月15日,小清河首航船抵达滨州,在停航26年后,正式开启河海联运新模式。滨州粮食加工商香驰控股负责人表示,走水运,仅玉米一年就能节省运输成本几千万元。据统计,2030年小清河货运量将达到4020万吨,相当于再造一条胶济线。

农业银行以黄河系列贷助力小清河复航,图为复航后繁忙的码头。

生态效益也在显现。目前小清河的水生生物种类达到230种,5年间增加了2.15倍,一度销声匿迹的银鱼、花鳅又回来了,乐坏了潍坊的渔民。

“这几年改善太明显,河水一天比一天清。环境这么漂亮,我们一有时间就过来。”周边居民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小清河由“小臭河”到“景观带”的蝶变,是农行绿色金融助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农行制定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金融生态图谱》、出台了长三角一体化差异化支持政策,为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长江重点生态区、海岸带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建设提供专项的政策支持。

这些政策将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内在的多重需求相结合,促进水利修复、湖水治理、矿山复绿、人居改善,让服务所及之处环境焕新,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同频共振。

点绿变为金,照亮脱碳之路

“荣誉是重要、宣传也必要,但对真正做好节能降碳工作的企业,能不能有更多政策倾斜,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发展空间?”

这是企业走访中,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得到最多的反馈。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往往是内在发展要求、外部形势压力,以及利益相关方期待相互作用的结果。面对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全人类的共同挑战,时钟滴答作响,将减排寄托于企业的自觉,多少有些不切实际。

而对于减排表现优秀的企业,在经济周期反复里,希望分到一块可持续发展的蛋糕,不但无可厚非,更有助于促进更多企业将减排口号落到实处。

绿色金融能引导资金流向对环境更友好的领域,支持一系列可持续发展项目落地,对于全社会的低碳转型,发挥着点燃火种、传递火把、照亮前路的作用。

“如何识别真正‘绿色’的企业?带来更实质的激励?”农行通过与多方合作,发挥金融科技的力量,给出了一系列创新答案。

“没想到‘碳征信报告’可以申请贷款,‘绿碳保’年化费率只有0.8%,无疑是一项惠企服务。”浙江鑫佳硕科技负责人胡女士感慨。凭借“碳征信报告”,以更低成本获得担保贷款,是农行衢州分行推出的一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

衢州已建成涵盖工业、农业、能源、建筑、交通和居民生活等六大领域的“碳排放”数据采集、核算、评价等应用场景,依据单位产品碳排放强度等指标,企业被贴上“红”“黄”“深绿”“浅绿”标签,农行“绿碳保”便依据企业的碳账户贴标情况,给予差异化担保额度。

农行浙江分行打造了“绿色金融大数据应用平台”,通过对接政府相关系统,打通“企业-政府-银行”之间的数据传送,实现工业企业亩均产值排放、综合能效、碳账户等数据实时获取,进行绿色贷款分类标识、企业绿色等级评定、ESG评级等,降低绿色信贷业务的风险,避免“漂绿”问题,更好地识别和激励在低碳发展上表现优秀的企业和项目。

农业银行工作人员走访科创企业了解污水处理项目。

然而,更多中小企业并非不想变“优秀”,只苦于缺乏足够的财力和技术,无法平衡短期成本和长期效益。针对这一痛点,农行配套“工业减碳助力贷”“绿色智改贷”等绿色金融产品,帮助企业加速转型。其中“绿色智改贷”瞄准小微企业的绿色技改需要,为企业智能化车间的改造提供专项资金。

对于那些走入低碳转型深水区的企业,农行也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农行湖州分行“绿色工厂提升贷”聚焦企业绿色工厂评星需要,根据星级和亩均税收,可获得融资利率、贷款额度、办理时间等差异性扶持。

截至2023年9月,农行湖州分行绿色工厂提升贷授信企业超过600户,授信金额超177亿元。东尼电子、天能电池等企业的绿色工厂由四星上升为五星。受此影响,当地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参与绿色工厂建设,提升绿色制造能力。

惠及更多人,放大农业之绿

全年一半时间吃住山里,每天翻山越岭数十公里,处理枯枝、防治病虫害,阻止偷伐盗猎、乱建坟地……这是我国170万乡村护林员的日常。

他们整日与山林为伴,是基层森林资源管护的防线。随着国家储备林项目壮大,乡村护林员队伍在增加,产业化运作和监测基站改造将给护林员工作带来革新。

国家储备林是为满足优质木材需求,在自然条件适宜的地区,通过人工集约栽培、现有林改培、抚育及补植补造等措施,营造和培育多功能的森林。

我国是全球第一大木材进口国,50%的木材依靠进口。“大需求”背后的木材安全形势严峻。此外,一些林场、森林公园片面追求短期木材和复绿,树木种类单一、密度高、高矮一致,它们在逼仄的环境里抢占水分、养分、阳光。这种单一的树木结构,打破森林系统亿万年来演化的生态链条,难以起到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平衡生态的作用。

建设国家储备林,可通过科学的规划,充分考虑树木生长周期、功能特点、经济价值,建设结构完整、功能完备的森林系统,配套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产业,助力双碳目标,促进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国家规划2035年建设储备林3亿亩,目前有9200多万亩,意味着培育高质量的森林,还需大量资金注入。

农行积极响应,出台了国家储备林专项贷款政策,针对储备林建设周期长、回款期长、项目收益不高等问题,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产品贷款期限可达30年,对于大径木材和珍稀树种,最长可达50年。

鄂北生态屏障随州广水市,森林覆盖率高,但产能低下、病虫害频发,林业发展质量不高。农行随州支行积极支持当地集体林权改革,开办绿色通道,短时间发放5亿元贷款,推动“林场+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创新,化解了林地细碎化和农户少资金的难题,同时大力支持林药、林菌等林下经济产业,带动广水百姓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据统计,该项目的投产将带来木材、旅游、林下经济综合收入111亿元,带动5000名林户就业,巩固1000名贫困户脱贫成果。

在浙江、福建、重庆、四川、云南等地区,这样的行动还在进行。农行结合当地国储林项目建设实际情况,创新担保方式、拓展投融资渠道,贷款期限尊重林场建设周期和树木生长周期,为森林品质提升和林业产业发展输送金融活水。

农业银行福建分行紧跟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步伐,创新推出“林业绿色贷”系列产品。

农行能快速落地国储林政策不是偶然,得益于长期深耕农村,对农业农村发展难题、生态资源、产业模式了解深入,更能贴近“三农”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

在安吉推出“森(竹)林碳汇贷”,促进毛竹碳汇收储交易;在广州支持“粤强种芯”工程,助力大湾区渔业做优做强;在青海创新“高原生态畜牧贷”,助力青海畜牧业绿色发展……

可以看到,农行正在探索绿色金融与乡村振兴、绿色金融与小微企业等绿色普惠融合发展模式,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量和质的双提升,让更多人随之受益。

更清洁、更公平、更可持续的金融

随着气候变化、生态污染和自然资源枯竭等挑战增加,绿色金融该如何发挥作用真正改变环境,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同时,由于负外部性存在,长期以来,环境治理的投入与回报难以实现匹配,绿色金融该如何帮弱势一方抵御风险、促进解决不公正问题?

这是银行业务转型的重要内容,也是全球变暖等挑战下,银行履行经济调节职能需不断深化的思考。

农业银行在绿色金融探索上,注重以政策制度为指引、以产品创新为抓手、以金融科技为支撑,结合不同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将资金引导到正确的地方。

产品创新拓展绿色空间。农行没有局限于仅支持符合国家绿色标准的项目,而是根据地区资源禀赋和金融需求,挖掘具备“可持续”特色项目,大胆进行服务和产品创新,“绿水青山贷”“生态修复贷”“绿色智改贷”等产品,将资金引入更多对生态建设、减排提效有实质性改进的领域。

服务定位坚守三农“初心”。农行以绿色供应链金融、“三农”绿色金融为切入点,推动绿色金融的客户群体从大企业下沉至更多主体,支持小微企业绿色转型、助力农户生态种养殖等,提高了普惠群体绿色金融的可得性。

金融科技增强绿色深度。针对绿色信息采集难、环境风险管控难、小微主体绿色认定难等问题,农行加强与政府等合作,打造绿色金融数据应用平台,追踪企业碳足迹、能源使用等ESG信息,用于企业筛选、信用评价等,逐步提升绿色信贷质效。

值得注意的是,加快绿色金融步伐的同时,农行保持知行合一,推进自身“零碳银行”建设实践。成立碳中和工作委员会,从运营环节碳盘查、碳中和网点试点、绿色采购等方面推进减碳工作,使绿色理念在全流程、全业务、全场景落地。

截至2023年9月末,农行绿色信贷余额达3.8万亿元,新增1.1万亿元,增速42%。

可持续金融道路上挑战不断,求索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有赖更多这样的机构,将愿景融入具体服务场景中,留住山水本色,塑造美好生活。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