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松林:突破基因组育种技术,推动海水鱼育种进程
“运用基因技术可破解海水鱼育种难题!”11月2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陈松林在2023水产种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做专题讲解。他讲述了近年来,生物育种技术在海水鱼育种方面的成果和最新进展,并指出运用基因技术破解海水鱼育种难题。
近十年来,陈松林带领团队建立了半滑舌鳎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体系,以此为依托,育成牙鲆“鲆优1号”“鲆优2号”和半滑舌鳎“鳎优1号”3个海水鱼新品种;2014年,陈松林团队首次对半滑舌鳎开展基因编辑研究并获成功,开海水养殖鱼类基因编辑之先河,由此推动了我国在各种海水养殖鱼类中开展此类研究。
数据显示,我国居民需要的动物蛋白质来源中,水产养殖业贡献了三分之一,其中鱼类作出了重要贡献。
“水产养殖业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产业,我国水产品产量的80%来自水产养殖,在1984年,我国的海水鱼养殖产量只有0.94万吨,2022年达到了190多万吨,增长了200多倍。”陈松林表示,发展鱼类养殖成为国家的重大需求,由于淡水养殖面积受限,海水鱼类养殖将迎来发展的良机。
经过数十年发展,我国近海养殖已基本达到上限,不管是陆基工厂化养殖还是深远海养殖,都属于集约化养殖、设施养殖,投资大、成本高,都需要筛选培育出生长快、抗逆能力强、营养价值高的海水鱼新品种。
陈松林介绍了团队在育种方面取得的成果。一是建立了海水鱼类种质冷冻保存技术体系。团队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海水鱼胚胎干细胞系和多个海水鱼类组织细胞系,由此建立了海水鱼类种质冷冻保存的技术体系。二是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上取得突破。我国海水鱼主导品种之一的半滑舌鳎,团队创建了半滑舌鳎遗传性别鉴定技术,使繁育的鱼苗中的雌鱼比例从20%增长到40%,成功培育出半滑舌鳎高雌苗种。三是在鱼类基因组解析和基因组育种技术上取得突破。目前已在40余种海水鱼上完成全基因组测序和精细图谱绘制。
我国海水鱼类产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广东是我国海水鱼养殖的重要省份,经过数十年发展,常见养殖品种达到30多个,产业规模和产品质量都达到领先水平。当前广东践行大食物观,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大力推动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海水鱼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陈松林表示,未来应加强育种原创性理论研究,鉴定具有重要育种价值的基因和分子标记,揭示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与调控机制,为良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加强海水鱼类分子育种技术原创性研究,加大基因组编辑、基因组选择、分子设计育种等研发力度,建立高通量表型测定技术,突破智能育种技术,推动海水鱼新品种研发加快发展。
【来源】南方农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