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儿科告急!“儿科荒”何时能破

近期一些地方出现儿科门急诊量激增,远超医院和科室承载能力的现象背后有很多值得长期关注的话题。除了继续落实和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一般性感染的诊疗能力和重症识别转诊效率,儿科医疗资源长期短缺的老难题同样再次引发广泛关注。

责任编辑:陈雅峰

北京一家三甲医院的儿科诊室外(受访者供图/图)

爆满的儿科诊室

11月12日,从儿科急诊回来的当晚,林灵就在网上买了把折叠凳。当天稍早的时候,她在急诊室外站了五个多小时。不知孩子接下来是否会有病情反复,她必须未雨绸缪。

林灵的儿子是午饭后突然烧起来的。一向好动的他先是斜倚在沙发上,不一会儿便爬上床蜷着。林灵赶忙测了耳温——38.5℃。考虑到最近学校和兴趣班里都有孩子因支原体肺炎请假,林灵心头一紧。

林灵家住在北京市朝阳区。北京支原体感染的高峰期通常在9月到11月,2023年的情况不同往年。11月初,北京朝阳医院感染和临床微生物科副主任医师尹玉东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称,一般情况下,深冬天气过于寒冷干燥,支原体生存会受到限制,但由于过去几年感染支原体的患者太少,今年的发病高峰可能出现延长。

与此同时,流感样病例和流感检测阳性也在增加。北京儿童医院呼吸一科主任徐保平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表示,现在检测到的病毒包括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偏肺病毒等。

林灵给孩子喂下退烧药后就连忙上平台挂号。她习惯去家附近的一家三甲综合医院。当天的门诊号已告罄,但下午5点会开急诊。待她赶到急诊时,医生还未就位,诊室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队伍沿着不宽的走道绕出了一个U字形。林灵的挂号单是36号,但这里和她熟悉的门诊不同,并没采用报到叫号的方式。

一名颇有经验的家长向初来者解释,“往常来这里看急诊的人少,来了都是直接看,用不上叫号。这段时间生病的孩子太多,看诊制度却没那么快改过来,还是只认排队。而且排队开了验血单后,看结果还得重新排。”

陪诊人员充裕的家庭往往会采用“团战”策略:先安排两人一先一后间隔数人排队,前面的人排到了,先带孩子看诊,开验血单抽血;待15分钟左右结果出来,第二个人也快排到了,再带着孩子找医生看结果,等待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这样效率最高。当然,“顶配”策略还需要引入第三人。不然,排队中的大人就只能不时拜托前后的人帮忙留位,再赶去远处查看独自坐在椅子上的病怏怏的孩子。

“养孩子没啥,就是费大人。一个娃都这样,佩服你们这些二胎家庭。”两个妈妈聊起来,其中一个带了两个孩子来急诊。林灵身边也有这样的例子。她的一个朋友的小儿子感染了支原体,为了避免传染给大女儿,奶奶只好带着孙子在酒店住了整整一周。

2023年11月12日晚,北京一家三甲医院儿科急诊门口等待的家长和孩子 (受访者供图/图)

过道里有一位穿着蓝马甲的工作人员,马甲上印有“朝阳群众”的字样。因为家长们排队时间过长,他隔一阵会去队伍里问问,有没有长时间没有测体温的孩子。如果有孩子的温度过高,有突发症状,或有基础疾病,他会带对方“插个队”,找医生提前诊疗。

抱怨流程优化无果,只能站着苦等的家长们开始互相交流起这些天带孩子看病的经历。他们有的已经转战了两三家医院;有的孩子头孢、阿奇霉素吃了好些天,都退不了烧;有的化验单正常,就是高烧、咳嗽不断;有的各种药吃了半个月,病没好,反而开始起皮疹……排在林灵后面的一位家长掏出手机查看附近另一家三甲医院儿科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