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钱就走VIP通道:清代卖官的营销技巧

既然掏了钱,大家都希望早点做上官,尽快连本带利捞回来。这给清政府带来了额外商机,报捐者可以加捐“花样”,即任命的优先权,相当于排队时走VIP通道。

责任编辑:刘小磊

清代名臣左宗棠,即以捐纳取得监生资格,参加科考。(资料图/图)

捐纳即卖官,明清时期卖官制度化后的正式称谓。所谓卖官鬻爵,古已有之,史不绝书。但这里谈的不是纸牌屋里的暗箱操作,而是光明正大的国家行为。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政府有时会公开出售任官资格,以解决财政困难。到了明代中期,因兄长英宗在土木之变中被蒙古俘虏而登上皇位的景泰帝,破天荒地将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学生(史称“监生”)资格推上了市场,开启了一场划时代的巨变。因为监生只要经过一定时间的试用期,没有得到差评,就可以获得做官资格。

尽管明代此举,远迈前代,但和清朝相比,不过小巫见大巫而已。明朝只开放监生捐纳,还不敢直接出售正式官职。而清代捐纳,京官可捐至正五品之郎中,外官则以正四品的道员为限。所谓康乾盛世,即康熙、乾隆两朝,恰恰是捐纳发展的关键时期。

清代捐纳分“现行常例”和“暂行事例”两种。所谓“现行常例”,即常年开办的捐纳,以捐监生为主。乾隆时期,每年大约因此收入三百万两,接近财政收入的主干部分农业税的十分之一。而“暂行事例”则是为了筹措军费、治理黄河工程费、赈灾费等因重大事件引发的特定经费,临时开办的捐纳,主要卖的就是实打实的官职,所以又称“实官捐”。法理上,有资格报捐暂行事例的人仅限于现任官员和已经拥有做官资格的监生等,老百姓被排除在外。但事实上,平民想买官,可以先根据现行常例捐监生,就完美地避开了限制。暂行事例的收入,多的一次就达数千万两。

清政府的捐纳信息公开透明,明码标价,先到先得,童叟无欺。报捐者的年龄没有任何限制,刚出生的婴儿也可以捐监生,或在此基础上再捐官职。因为获得任官资格的人远比官僚职位要多,并不是买了官马上就能做,得到吏部提交相关文件,根据先后排队等候“上车”。

既然掏了钱,大家都希望早点做上官,尽快连本带利捞回来。这给清政府带来了额外商机,报捐者可以加捐“花样”,即任命的优先权,相当于排队时走VIP通道。花样名目繁多,如“先用”“遇缺即用”“先先用”等,可供不同需求的客户选择,全都明码标价。

清政府的这桩买卖,随着时间流逝,出现了一些有趣的变化。一方面,官位不断“减价促销”。比如道员,乾隆三十九年(1774)售价16400两,咸丰二年(1852)降为9446.4两,几乎腰斩,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则只需4732.1两,比三折还低。这是因为,排队的人越来越多,积压现象越来越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