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宝川:AIoT 开创肿瘤筛查新模式 | 2023科创大会
11月16日,第三届南方周末科创大会在北京举办,汇集政府、企业、学界代表共同探讨行业热点与趋势,思考并观察中国科创的未来发展。大会现场,兰丁智能医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首席技术官庞宝川以《AIoT 开创肿瘤筛查新模式》为题进行科创实践分享。
本文将主题演讲辑录如下,有部分删节。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云诊断模式解决医疗诊断痛点的实践案例。 我们都知道中国人口数量巨大,肿瘤筛查数量也非常大,如果算上体检,一年有几亿人需要肿瘤筛查,仅宫颈癌就有2-3亿人需要筛查。
但实际上我们的医疗资源不足且不均衡,大量的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三甲医院。现在大量的筛查都是由第三方机构来做,技术人员缺乏专业定期培训,水平有限,质量很难把控。
如何进行智能分流,实现医疗资源高效利用,是中国大型肿瘤筛查项目的发展重点。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首先利用物联网技术对显微镜进行改造,让显微镜代替医生到更多的地方进行数据采集传输的工作。数据上传到云平台由人工智能对样本进行初筛分析,排除大量正常样本后,留下可疑样本由病理医生在云平台进行诊断和出具报告。
由此,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就形成了云诊断模式,能够让优质的医疗资源实现更高效利用,更好地为更多人的健康提供服务。
云诊断如何实现效率和准确性提升
要实现云诊断模式,首先要实现显微镜的物联网化。
传统模式下,光学显微镜在哪里,医生和样本就要在哪个地方。安装上摄像头以及5G模块后,即可成为物联网的智能显微镜,它可以到达以往三甲医院医生没有精力去的地方,如基层医院、社区卫生院、体检机构等。
构成云诊断模式的另一个基础是AI。
所有的样本上传到云平台之后,首先通过人工智能进行处理,挑选可疑样本,可以排除40%没有可疑细胞的样本,然后由技术员进行复核,这两步可以排出近90%的样本,剩下只有约13%的样本需要病理医生进行诊断和出具报告,而且医生可以随时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完成。
人机协同的诊断模式,不仅提高效率,而且能够提升准确性。传统的一张玻片在显微镜下看少则5000个细胞,多则几万个细胞,医生要在3—5分钟看完,只能凭直觉判断哪个地方可能有问题,无法细看全部细胞。
而人工智能可以对每一个细胞进行无差别的分析,会帮忙找到并标示出来可疑的细胞,大幅减轻医生压力,让医生能够对疑似细胞做更仔细的检查,使准确性得到极大提升。
肿瘤云诊断技术实践与展望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William Kissick曾经提出传播医疗服务的“不可能三角”——可及性、价格、质量三者是矛盾的,三者不可能都达到完美。
但利用云诊断的方法以后,在数据的积累下,模型可以不断变得更加准确,实现了应用规模越大、价格越低,同时质量越来越高的结果。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面,兰丁智能做了大量的应用,用这项技术已完成约1000万例宫颈癌的筛查,在过程中标注了接近10亿个细胞,积累了1.2 PB的数据,大量数据反过来又将促进人工智能行业和技术的进步。
世界卫生组织和柳叶刀杂志上发表了相关的文章,也证明了这个方法的有效性。中国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大规模的宫颈癌筛查,在全球范围属于首创。
肿瘤早期诊断,运筹于云端之上,复核于千里之外,这是我们的梦想。希望这项技术能够再更多地方惠及更多人,为大众的健康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