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对话:从研发中心,到科创生态 | 2023科创大会
2023年11月16日,第三届南方周末科创大会在北京举办,汇集政府、企业、学界代表共同探讨行业热点与趋势,思考并观察中国科创的未来发展。
大会现场,由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主任黄金萍担任主持人,湖南湘江新区(长沙高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促进局(大学科技园办公室)局长(主任)唐继发、苏州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陶敬泓、智慧芽中国区总经理朱亚立、欧姆龙健康医疗(中国)有限公司品牌战略本部总监董美琪、中科摇橹船联合创始人梁良,围绕“从研发中心,到科创生态”这一话题进行了圆桌探讨和分享。
为什么研发、研发中心重要?
黄金萍(主持人):各位是从什么时候,或有什么契机,意识到研发活动的重要性?
唐继发:大概在2018年左右。以前学理工科时,对技术研究比较失望,但后来从事管理后明白制度创新可以带来技术进步,商业模式创新对企业生存更加重要。
朱亚立:我毕业后曾在国防科工委从事研发工作,当时的梦想是科技报国。随着经济的发展从做大到现在做强,调结构的过程中科技成分逐步加大投入。从投资来看,很多钱流入到科技创新领域。目前中国还处在科创1.0时代,研发投入规模很大,且快速上升;但整体研发质量、有效发明专利的占比及有效转化还有很大短板,研发、技术、市场商业化运营等均有很大前进空间。
董美琪:2014年左右明显感觉到,中国消费者的独特需求不断增加,让我们意识到仅仅从日本引入产品是远远不能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的。因此我们开始考虑如何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进行本土化研发和企划。2016年以后,我们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果,陆续上市了中国现地企划的产品。
梁良:我们作为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重庆市两江新区“院地孵化”的企业,在航天航空领域研发得到了极大的突破,并且已经站在世界的前列。同时作为硬科技转化的公司,我们在科技领域成功将国外的产品拆下来,换上我们自主研发的产品。现在政府对我们的信心越来越强,这是一针强心剂,也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黄金萍(主持人): 2023年可能是“研发中心”这个词在中央、部委、地方政策文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一年。各位来自科创企业、科创服务商、科创产业园/孵化器、主政一方的科创局,请分别从所在机构的视角谈谈,研发中心在企业、产业园、区域发展中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为什么今天要如此频繁地谈到它、重视它?
梁良:研发中心对企业和区域发展都非常重要,它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载体。今年,我们与中国科学院共同建立了西南首个视觉中心,我们站在市场最前端,得到市场难点和需求后,并在实验室进行了转化。对于我们企业来说,做好产品可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对于研究院而言,实现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融合。这是双方互利的事情,也是非常好的合作方式。
董美琪:我们认为企业差异化的竞争力源于研发力。如果没有很好的研发力支持,很难在竞争环境中生存下去。
对于欧姆龙来说,研发涉及两个方面:其一,研发中心要关注技术、先行研发,将概念化产品做成实体,能直观看到技术能做成什么样的服务;其二,能不断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开发新产品。如血压计,今年是欧姆龙首台血压计发售50周年,这50年来一直在做产品研发和推进,我们不仅满足于简单的测血压,还在跟血压相关的心脑血管领域进行深耕,满足更多消费者在血压并发症上的产品导入。
朱亚立:今年我们做了一次科创企业的调研,发现61%以上的中国科创企业都设立了研发中心。对于科创企业来说,如果要构建科创体系,那创新链应该由哪个部门来牵头管理?回答这个问题,也是回答“为什么现在做这么多研发中心?”研发中心更多职责,是承担创新链协同和打通。
在我们的客户群体中,有专利管理部门、研发部门和工程技术部门,而研发部门跟我们的沟通需求是最为全面的。如何围绕技术路线将专利和科技文献、论文共同构建一个完整的科技情报体系?这个情报体系怎么去引导战略部门做战略决策、引导团队快速及时进行研发能力提升?同时跟市场部门互动以降低市场风险?方方面面都需要研发中心来协同贯穿。所以我们认为,研发中心的定位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陶敬泓:研发中心的重要性,一方面是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是研发中心自身的内驱力。作为产业园的运营者,关键是搭建一个平台。产业园中聚集了近100家大院大所,包括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等。在企业的研发过程中,无论是原样机的定型或者产品迭代研发,都需要大院、大所给予科研力量的支持;同时,我们支持、培育了大院、大所的科技成果落地和转化。
唐继发:长沙是一座充满创新活力的城市,包括为大家所熟知的文化娱乐业,背后其实也是创新在驱动,包括经营管理机制、影视媒体技术等方面的创新。长沙的科技研发中心实力很强大,目前拥有上千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支撑起庞大的产业体系。比如,长沙是全球第三大工程机械之都,技术源头在中南大学和湖南大学。国防科大是我国重要的超算技术和北斗技术策源地,为长沙的电子信息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中南大学培育了全国70%以上的新能源技术研发人才,正助力长沙先进储能材料产业集群争创国家级产业集群。
今年6月,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在岳麓峰会上提出“把长沙打造成为全球研发中心城市”,7月底长沙正式发布《中共长沙市委、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 奋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实施意见》和《长沙市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若干政策》,明确“功能布局基于全球、研发任务源自全球、研发资源来自全球、研发成果用于全球”的思路,长沙的研发中心建设进入崭新阶段。
我们热议“研发中心”,实际上表明我国科技创新已经有了一定基础,是对未来一个更高标准的要求和期待。因为企业没有设立研发中心,也可以有研发活动,能够提出设立研发中心的企业一定是已积聚较多的科研人才并建立相应的科创生态。
什么是理想的科创生态?
黄金萍(主持人):研发活动置身于企业、园区、区域的科创生态,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您看来,理想的科创生态应该是怎样的?
唐继发:提到生态我就想到热带雨林,阳光雨露、空气土壤合理搭配,各种生物自然生长、繁密茂盛、相互作用,有看得见的植物、动物,还有看不见的微生物。我想科创也是这样,营造良好环境,让科学家、科研工作者尽情地探索,使各项科研成果能够很好地落地,这就是我们科技服务工作者的努力方向。第一是创新要素,保证创新活动可以便捷找到需要的金融和转化服务、设施仪器和场地等。第二是创新主体,高水平的研发中心、实验室、大学等机构聚集起来,为研发活动提供组织、平台和机会。第三是创新文化,允许探索尝试、宽容失败,为科研提供高效的正向激励,包括制度、政策等。关键的还有产业环境、产业系统,只有产业培育比较健康的情况下,创新才有落脚点、才能生根发芽。
陶敬泓:科创生态也需要由产业园区去搭台,它的主要角色是创新型企业。我们打造从孵化器到加速器、到生态链和商业圈,企业能够在产业园内满足所有需求。
朱亚立:创新企业从创意到技术、到产品,再到走向市场,每个环节都需要政府的政策、金融投资和赋能企业的支持。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关键点:首先数字化可以更好地构建没有边界、没有国界的创新生态体系。要感知到全球范围内最新的技术或产品,一个好的方法是从产品背后去解读它的专利,通过它的专利文献能够勾勒出它的技术路线;第二,缺人才。能够起到领军人物的人才,是科创生态体系共同要解决的问题。这需要“产”“学”“研”一起来解决。
董美琪:理想的科创生态有三个关键词——互相协作、多元化参与、可持续发展。以欧姆龙正在构建的慢病管理生态为例,在硬件方面不仅限于自身技术,还积极与全球前沿创新机构合作;在软件服务方面,寻找更多伙伴,如药店、药厂和互联网医疗机构,各司其职,提供优势创新。
黄金萍(主持人):构建科创生态的过程中,遇到的难点是什么?
梁良:我们公司成立三年,以中国科学院的技术和地方转型需求为基础,是一个硬科技推动企业发展的案例。同时我们也必须面对一些挑战,主要集中在人才、环境和市场三个方面。人才方面来说,我们缺乏高级工程和智能制造方面的人才,需要一定的培养周期;环境方面来说,领先的产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和东部地区,创新要素、人才等不均衡,一些新的规模化、标准化场景和领域出现了早期资本投入不足的情况。
陶敬泓:苏州医疗器械产业园始建于2009年,2010年7月迎来第一家企业。经过15年的发展,产业的难点和要点主要有两点:一是坚持产业。医疗器械不是大宗商品,需要取得产品注册证和产品许可证,培育周期虽不如药品长,但也需要时间;二是打造生态链。江苏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Medpark全面梳理产业发展情况,瞄准了体外诊断、高端植入器械、高端医学影像、数字医疗等五大领域,发挥龙头企业和院所平台的带动作用,加速培育优质项目。
唐继发:长沙的科创能力有其自身特色且实力强劲,在全国城市中创新能力排名第八,985高校有三所,数量仅次于北京和上海。企业创新能力较强、科创与产业联系紧密是长沙科创的鲜明特色。长沙没有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这是制约长沙科技创新的瓶颈,不利于实现科创生态的高水平繁荣。
湘江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承担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正全力建设湘江科学城,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核心引领区,未来将继续抢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东风,努力构建良好的科创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