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博士说丨郑永流:学法律的自豪来自两部电影

她(李谷一)用一种全新的、所谓的气声唱法唱这首歌,和那个时代流行的豪迈、壮志凌云的唱法完全不一样。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歌还能这么唱,当时就觉得:大学上对了。

真的太多偶然了,但我现在觉得,偶然当中也有必然。特别是上大学,它的确给我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

我一般不给学生写这些东西,但有时候送别学生,他们非让我写点什么,我就写这句话:“宁静致自由,自由成学术”。

责任编辑:钱昊平

博士档案:

郑永流,新中国第一位法理学博士。

1957年,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县。

1963-1974年,在湖北省麻城县和黄陂县上小学和中学。

1978-1982年,在湖北财经学院法律系就读,获法学学士学位。

1983-1986年,在中南政法学院法律系就读,获法学硕士学位。

1986-1989年,在北京大学法律系就读,获法学博士学位。

1989-1993年,任中南政法学院法律系讲师、副教授。

1993-1996年,任德国萨尔州大学法律经济学院客座教授。

2004年,任德国弗莱堡大学法学院代理教授。

1998年至2023年间,曾在瑞士弗里堡大学、挪威奥斯陆大学、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多次担任短期访问学者。

1997年至2022年,先后任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和中欧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政法大学特聘博士生导师,中欧法学院法哲学与交叉法学研究所所长。国际法哲学和社会哲学协会(IVR)会员,《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杂志主编。

2023年7月,郑永流(右一)在慕尼黑大学举办讲座。(受访者供图)

2023年7月,郑永流(右一)在慕尼黑大学举办讲座。(受访者供图)

“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改革开放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了很大的转折。”2023年10月,又到了一年中北京最美的季节,在学院路附近的一家茶馆里,郑永流回忆起年少时的岁月。

1978年夏天,郑永流考入湖北财经学院(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成为法律系一名新生。此时,距他高中毕业,已经过去了4年。那4年里,郑永流在乡下当过知青,在湖区做过渔民。参加高考时,他是湖北省黄陂县(现武汉市黄陂区)水利局水利工程队的一名测量工人。

出生在县城,郑永流的家乡没有大学,此前,他也从未见过大学,“大家都很向往大学,但对大学都是没有概念的,只知道大学是‘象牙塔’,是一个你无法具体想象的世界”。

在湖北财经学院和中南政法学院读完本硕后,1986年,郑永流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师从法学教育家、当代中国法理学学科奠基人之一陈守一教授。

1989年,郑永流毕业,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位法理学博士。其博士论文《农村变革中法律的地位及发展道路》在三十多年前就开始探讨农村的法律问题,提出“人伦—法律—政策的农村发展三元调整手段”和“法律本土化”的主张,极具开创性。

从北大毕业后,郑永流先后在中南政法学院、德国萨尔州大学、德国弗莱堡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任教。在郑永流看来,“新中国成立后的首个法理学博士”是自己学术生涯的起点,但决定自己声誉和学术地位的,还是此后持续的学术研究。

“这个大学上得值”

南方周末:从1974年高中毕业到1978年参加高考,中间这些年你在做什么?

郑永流:高中毕业时,我17岁,我和同学们都下乡当知青了。当时很有激情,农村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我们都表态,要在农村生根、开花、结果,根本没想其他的。湖北有很多湖,我在农村当了两年渔民。冬天每天打鱼,我们早上5点就要起床,要在鱼还没有苏醒的时候就下网,不然等太阳出来,鱼都四散出去觅食了。

再后来我被调到黄陂县(现武汉市黄陂区)水利局做测量工,扛着标尺到处做测量。比如修水库,就要测承雨面积有多大,它决定了水库坝的高度、厚度。坝修得太高了浪费,修得太低或者太薄了,就容易被冲毁,所以一定要去测分水岭。因为没经过专门的学习,我们的工作就是翻山越岭放置测量标尺、描图晒图等辅助事务。

南方周末:刚恢复高考,你就参加了考试?

郑永流:1977年8月,邓小平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决定恢复中断了11年的高考。1977年年底,各个省自己出题恢复了高考。考试通知发下来的时候,我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