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武汉市文联所属事业单位芳草杂志社公布了专项招聘名单,青年作家班宇、陈春成、王苏辛、淡豹(刘雪婷)在列。“作家考编”再次引发网友“宇宙的尽头是考编”的感叹。
近年来,随着考编考研报名人数的持续上升,“上岸”这个词也总被年轻人挂在嘴边。
近年来,随着考编考研报名人数的持续上升,“上岸”这个词也总被年轻人挂在嘴边。
争相“上岸”?
-
考公考研人数一升一降:替代还是互补,如何读懂两者间的关系?丨快评
理解了体制内与自由竞争行业招人逻辑与心态的不同,学子们就可以决定到底需不需要读研,是本科就考公争取上岸还是读研让自己有更大的选择面。这些都是事实判断,而非价值判断。 -
考研人数八年来首降:高校招生计划扩张时代正在走向尾声丨快评
学生、用人单位与高校三者的任何一方,都无法独力解答“读研值不值”这个问题。在就业市场需求不振的局面下,用人单位与考生都已经开始用行动回答这个问题:企业这边是减少校招规模,考生这边则是报考人数下降。值得追问的是,高校这边又将如何回应? -
《漫长的季节》文学策划考编上岸:反思“铁饭碗”的人为何拥抱“铁饭碗”?丨快评
平心而论,没有任何一条法律法规禁止这几名青年作家考编,自由开放的现代社会当然也允许一个人实践他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但他们这种 “华丽转身”也未免有些“突如其来”,自然难逃外界乃至追随者的疑问。 -
困在考研考编里的年轻人,他们是在逃避什么吗?
“被困在考研考编里”的年轻人,不是真的被困住。他们只是希望一考而就,从此摆脱市场竞争,从此高枕无忧。这样的人生选择,我个人不喜欢;而当考公考编成为流行竞赛,越来越多人沉迷其中,对个人和社会,我相信都不是好事。 -
逃避式读研:上岸之后,路在何方?
不安于现状、理想又无处安放的他们选择读研,在期待什么又在逃避什么?
“上岸”大数据
- 00:42
报名人数一增一降,考公还是考研?回顾20年上岸大数据丨有数
据国家公务员局11月26日消息,本次国考报名人数首次突破300万,较前一次增加了40多万人,意味着平均约77人竞争一岗位。多家国考相关机构统计显示,截至报名结束,竞争热度较高的前十个岗位报录比均超1700:1。 与此同时,考研人数八年来首降。据教育部网站消息,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为438万,较上一年减少36万人。“卷”学历不一定能解决体面就业的问题,这是一些学者分析考研报名人数下降的重要原因。 -
2024国考大数据:先考公,还是先考研?丨一图读懂
2024年国考报名于 10 月 24 日正式结束。今年央行各地分行招录规模仅次于税务系统,1700多个岗位被纳入国考。报名潮同样汹涌,国考整体竞争趋势有增无减。 对于尚处在2年择业期的应届生来说,今年“上岸”的机会更多了,但门槛也有所提高。招“硕士以上”的岗位数量几乎翻了一倍。 与此同时,西藏、贵州、云南三省份都大幅扩招。不少中西部地区在竞争比排名中闯入全国前十。 - 00:40
报名数增幅近八年最低,回顾27年考研大数据丨有数
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继续小幅攀升,但增幅为近八年最低。过去27年里,考研人数在经历缓慢增长甚至一度下降之后,于2016年后进入了高增长阶段。2015至2022年,考研人数年均增长率达到15.8%,2022年更是在高位上实现高增长,增长超过21%。 -
报名数增幅近八年最低,每六人考研一人“上岸”
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继续小幅攀升,总报名人数为474万人,较上年增长17万人,增长率达3.7%。 全国平均每年考研弃考率保持在10%—15%,2022 年广东省弃考率更是将近20%。虽然历年考研人数看似不断上升,但实际掺杂了些许“水分”,形成了“虚假考研热”的现象。 窄口径的“反向考研”,是指双一流高校大学生优先瞄准非双一流院校并且成功“上岸”的情况,重在强调策略;宽口径的“反向考研”则以结果为衡量标尺,只要考研录取的学校不如本科就读院校就被纳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