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公司千亿研发,投去哪?丨半导体企业科创力排名解读
半导体公司最重要的就是修炼内功,静下心来加码研发投入和深耕市场布局,拓展自身能力边界。
责任编辑:黄金萍
作为高科技行业的代表,半导体公司的发展离不开持续性的研发投入。开弓没有回头箭,唯有如此,才可能在技术上领先,从而实现市场的领先。
在南方周末企业科创力数据库中,2022年合计有170家上市公司入库,其中,披露研发投入金额的有165家,研发投入总额达到1003.75亿元。其中,有一家超过百亿元,行业平均研发投入6.08亿元,近65%的公司研发投入过亿元。
研发投入,挖深护城河
剔除ST公司和未披露研发投入的公司后,共有163家公司参与2022年南方周末半导体行业科创力排名。前十公司覆盖半导体行业上下游,包括IC设计、晶圆代工、封装等。
从研发投入来看,前十公司的研发投入总额567.54亿元,占全行业一半多;研发人员总计45275人,占全行业的三成多;平均研发强度达到20.26%,约为行业平均水平的两倍。
全球晶圆代工龙头台积电以87.86的总得分登顶榜首,和第二名的三安光电拉开44分之多,以绝对优势领行业之先。2022年台积电的研发人员超2万人,研发投入超三百亿元,在近5000亿元规模营收的前提下,研发投入强度仍旧达到了7.21%。
南方周末企业科创力评价系统,覆盖研发投入、研发产出、公司发展等近30个维度的细分指标,台积电的多项指标数值一骑绝尘。这也使得排名第二到第十的公司,得分相差不大,不过它们在细分领域各有所长。
国产LED芯片龙头三安光电,研发人员数量仅次于台积电和日月光,在2022年行业下行周期,公司仍加大研发投入,以期开发新工艺,探索适合市场的新产品,拓宽公司业务领域。
排在第三位的中芯国际,研发投入也排名第三,面对欧美国家的技术封锁,中芯国际承载着内地晶圆代工的希望。
排在第四名的是中国电子旗下的老牌军工企业振华科技,公司以电子元器件起家,同时也在布局半导体分立器件、IGBT,并在2022年募资25亿加码硅基/碳化硅基功率器件产线。
紫光国微、海光信息和日月光分列第五、六、七名,三者之间的总得分相差最大不过0.31分。紫光国微是国内IC设计龙头之一,2022年公司研发投入同比增长44.32%,远高于其他9家公司;海光信息则是国内CPU的领军厂商,2022年登陆资本市场,还顺利扭亏为盈,主要是公司保持高强度的研发工作,不断提升产品竞争优势;全球半导体封测龙头日月光排在第七位,研发投入强度拖了后腿,不过其研发人员超过1万人、研发投入52.30亿,仅次于台积电。
第八名的长光华芯虽然业绩、研发投入和研发人员均和其他9家公司相差甚远,不过公司在研发产出、奖项方面表现突出,2022年公司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多项领军人才荣誉。
汇顶科技是曾经的指纹识别芯片王者,现如今由于技术更迭成为没落的贵族,排在第九名,但公司的研发强度首屈一指。即便2022年营收净利润双双下滑,汇顶科技仍将超过一半的营收砸向研发,扩大在汽车和IoT领域的战略布局,并且加码新一代光线传感器,以期未来打开新的业务增长点。
韦尔股份自从收购豪威半导体之后,实力突飞猛进,已经成为全球前三大CMOS图像传感器供应商之一,如今排在第十名。同汇顶科技一样,即便业绩下滑,仍在加大研发投入。2022年公司布局已久的智能汽车图像传感器业务终见成效,填补了手机业务下降的缺口,高端产品的持续放量或将带动公司业绩快速触底反弹。
不可否认的是,作为高科技行业,半导体公司的实力与研发投入成正比,并且高度依赖研发。研发投入的资金越多,越有可能突破先进技术,取得行业领先,从而形成得天独厚的竞争力,进一步抢占市场为公司创造高额营收。反过来,营收不断增长、现金流越多的公司也有实力在研发上一掷千金,巩固行业地位,深挖护城河。
行业下行,逆势加大研发投入
众所周知,2022年伊始,受消费电子、PC等需求放缓影响,半导体行业需求断崖式下滑,产品过剩,库存堆积,多数公司遭遇打击,业绩下滑。
南方周末统计的163家半导体公司中,有71家公司营收下滑,占比超过四成;而研发投入下滑的公司只有41家,占比仅为1/4。也就是说,在行业下行周期,仍然有将近3/4的公司选择逆势增加研发投入,开拓新的品类,以尽快摆脱周期束缚。
在此背景下,半导体公司最重要的就是修炼内功,静下心来加码研发投入和深耕市场布局,拓展自身能力边界,完善产业布局,以期在新的周期拐点来临之际,顺势做大做精,力争上游。这一点在龙头公司身上已经得到充分的验证。
2022年,前十公司的营收占行业总额的比例达到53.80%,其中有三家公司营收同比下滑,但仅汇顶科技一家研发投入同比收缩2.47%,其余均持续增长,而且有8家公司的研发投入增速在两位数以上。
数字时代,半导体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要的产业,也是充分体现科创属性的代表性行业。技术创新是其核心,研发投入则是其根本,只有持续加码研发投入,技术才能不断革新迭代,从而拥有绝对的行业话语权。龙头公司更深谙其道。
台湾的半导体行业公司远远走在前面。7家公司总部位于台湾的半导体公司,2022年营业收入总和占到全行业的一半,研发投入也接近全行业的一半。全行业仅有的两家研发投入千亿元人民币、研发人员超万人的公司,均来自台湾,分别为台积电和日月光。
追赶龙头,道阻且长
值得一提的是,前十公司中,台积电和中芯国际主业均为晶圆代工,但两者实力相差较大。
从2022年的数据看,台积电的营收和研发人员约为中芯国际的十倍,研发投入约为其七倍。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台积电的龙头位置也是持续投入的结果。2018-2022年间,中芯国际连续五年的研发投入在40亿-50亿元人民币之间浮动,而同期台积电的研发投入从不到200亿元逐年增长至350亿元人民币。
台积电起步早,有深厚的技术沉淀,作为全球晶圆代工龙头,一直致力于先进制程工艺的研发,它可能会放慢产能、放慢速度,但从未放慢技术发展。
在台积电的资本开支中,先进制程技术约占总额的七到八成,成熟特殊技术占一到两成,因此公司才可以在晶圆代工领域遥遥领先。2022年,台积电营收达到4951.24亿元,5nm和7nm芯片合计贡献过半。得益于先进制程工艺的绝对优势,台积电的市场份额在2022年高达60%。
重金投入之下,台积电攻克3nm技术,并于2022年年底开始量产,在2023年的iPhone15高端系列手机上批量应用。同时,台积电3nm家族持续进步,N3E通过认证已达良率目标,2nm进度乐观,预计2025年进入量产。
相比之下,中芯国际先进技术的研发迟滞不前。近年来,这家公司内忧外患严重,管理层动荡,影响其研发进程,加上2020年12月被美国列入“中国涉军企业清单”,晶圆生产设备、零部件等供应受限,只能依靠国产、自研设备慢慢追赶。
2023年7月,高永岗辞去中芯国际董事长和执行董事的职位,由刘训峰接任。这是自公司2000年成立以来,23年里的第七次董事长变更。
管理层动荡,技术团队也难安宁。
中芯国际曾试图从外部引入高级技术人才来实现追赶。曾任职中芯国际资深研发处长的梁孟松,于2017年加盟中芯国际担任执行董事兼联合首席执行官,在短短300天内帮助中芯国际攻克了14纳米工艺技术的难关,并将工艺良品率提升到95%。
2020年底传出梁孟松辞职消息,尽管他最后还是选择留下,但此后在公开信息中鲜有其新动态。2021年11月,他辞去执行董事,仅任联合首席执行官一职。
2020年底,半导体领军人物之一、曾任台积电研发副总裁的蒋尚义加入中芯国际,担任副董事长、执行董事,不到一年便辞职。
2021年7月,从中芯国际内部成长起来的核心技术人员、技术研发副总裁吴金刚辞职。吴于2001年加入公司,2014年起担任技术研发副总裁,负责公司FinFET先进工艺技术研发及管理工作。
如果说国产设备和材料的突破可助中芯国际打破国际封锁一臂之力,管理层动荡却是积弊,也是影响公司研发的重要因素。
当然,中芯国际的成熟制程工艺产能在中国内地晶圆代工市场位居前列,在全球市场亦据有一席之地,2022年实现营收495.16亿元,其中8英寸晶圆占比超三成,12英寸占比超六成,全球市场份额为5%。
中芯国际在2019年14nm芯片量产之后,逐步攻克14nm及以下相关产线,2022年成功开发了0.35微米至 FinFET 的多种技术节点。同时,其28纳米高压显示驱动工艺平台、55纳米BCD平台第一阶段、90纳米 BCD工艺平台和0.11微米硅基OLED工艺平台已完成研发,进入小批量试产。叠加国产先进工艺核心设备逐步突破,公司先进工艺也有望持续更新。若要追赶,还得跑得更快一些。
网络编辑:孙显安 校对:胡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