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中国每年博士入学与毕业的人数迭创新高;另一方面,“博士过剩”凸显并愈演愈烈。“核物理博士当城管”“医学博士应聘校医”“博士生争当中小学教师”的新闻屡屡出现,展现出博士生在就业市场上“大材小用”的尴尬。
寒窗十数载,读博还是个好选择吗?
寒窗十数载,读博还是个好选择吗?
博士太多了?
-
“直博生主动选择博转硕”背后:博士过剩正在愈演愈烈丨快评
根据教育部《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共有8.23万人博士毕业,这一年博士生招生人数突破13万大关,在读博士人数也已达到55.61万的规模。 -
首批博士诞生40周年启示录:不应仅是量的扩张
1982年4月5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答复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同意对个别学术水平较高的研究生,进行博士学位的课程教育和论文答辩。最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8家单位,获批试点。 “40年的博士教育发展史,也是一部博士教育改革史。” 根据《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毕业博士生8.23万人,在学博士生55.61万人。 -
每年扩招近万人,“考博热”也在兴起?
预计2022年博士招生突破13万 -
全球博士过剩 本质上是失败的人力资本投资
法国战略分析中心发布的一份报告发现,法国博士毕业3年后的失业率在2007年首次超过了硕士;并且法国博士失业率是其他经合组织国家的3倍 (本文首发于2020年6月4日《南方周末》)
读博有多苦?
-
从社会重回校园:大龄博士生的挣扎与自我突破
他们每天奔波于教室和图书馆之间,上课、看书,参加学术会议。谈起读博的缘由,大多数人是想在职业上更进一步,或者放弃原有的工作追逐新的事业,也有人把学术研究作为毕生目标。 -
抑郁的博士生,困在“读博时钟”里
《自然》杂志201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40%的中国博士生在读博期间曾因抑郁或焦虑而尝试寻求帮助。 “一个没有文章的博士,就像没有子嗣的妃子。” 他们开始尊重自己的感觉,时间观从单一转向多元,从线性转向复杂。 -
去东南亚读博的高校教师:最末位的选项,“不得不”的选择
理科大学的入学申请标准不高,雅思只需要5分,远低于实际上课的难度。导师的回答是,学校希望对学生“宽进严出”,给更多人改变自己学历的机会。 马来西亚全球教育服务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留学生的数量是前一年的2倍多,从8876人涨到19202人,占总留学生的比例也从42%升到了63%。 (本文首发于2022年9月15日《南方周末》) -
直博生第八年,他去当了外卖员
直博生科研底子弱。我纠结自己没有走通研究的所有环节,钻了牛角尖出不来。对自己产生怀疑,也不再信任导师。 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这一步?导师把原因归结为我答应了的事,迟迟没有按他的要求去完成。我说这么多年,我困惑的是,始终没有一个人带我入门。 按时毕业的博士同门,优点是能搁置焦虑,埋头把该干的工作做完。若能从头来过,也许我做不出像样的科研成果,但起码不会让无解的问题占据头脑,不会再有这样多精神涣散的日子。
就业出路在哪?
-
上海交大医学博士当中学保健员:高学历就业下沉或成常态丨快评
如果人员聘用实行市场化,医院可以在“老人”和新人中择优聘用。但在体制内,一旦获得医院编制,是很难被辞退的。除非有人退休,否则医院没有编制招聘新人。 高等教育膨胀难免导致学历通胀,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甚至名牌大学的博士生也不再稀缺,高学历者就业“下沉”将越来越普遍。现在是博士争抢有编制的体制内工作,将来,博士送外卖可能也不稀奇。 -
干城管,进工厂,博士生就业多元化
需求最高的三个职业是:生物制药工程师、医疗器械研发工程师、算法研究员。 博士研究生招生从2016年驶入了快车道。从2017年至2021年,每年增幅都在一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约为10%。 -
北大核物理博士当城管,当既尊重个人选择又警惕市场信号 | 快评
成本一旦付出,资源一旦投入,就成了沉没成本、历史成本,再去计较就没有意义了,不能以先前的成本、资源投入之大来否认北大博士现在选择的正确性与合理性,更不应该以此理由剥夺其求职特定职位的资格。 -
清北博士争当中小学教师,热搜背后的教育冷思考
教师招进来后,怎么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