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瑞稳居榜首,联影能否后来居上?丨医疗器械企业科创力排名解读

大胆投入、高效产出,才有可能后来者居上。

责任编辑:黄金萍

眼下的中国医疗器械行业,颇有“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模样。

2022年新上市的联影医疗(688271.SH)、华大智造(688114.SH),首次参与科创排名就在119家同行企业中脱颖而出、进入TOP10,分别位居第二、第七位。

微创医疗(00853.HK)前进一位排到了第三,它分拆出来微创机器人(02252.HK),也从上年的第十一位升至第五位。九安医疗(002432.SZ)、心玮医疗(06609.HK)更是从上一年的20名开外,分别晋阶到第八、九位。

还有5家公司掉队了。鱼跃医疗(002223.SZ)、开立医疗(300633.SZ)2022年排在第四、第六位,今年分别掉到了第十一、第十二;沛嘉医疗(09996.HK)、蓝帆医疗(002382.SZ)、惠泰医疗(688617.SH)三家下滑到29-31名。

不能说这些跌出TOP10的企业的科创做得不够好,而是医疗器械行业的科创力竞争最为激烈。在南方周末的2023中国企业科创数据库中,医疗器械设备制造业共入库120家企业,多地上市去重后119家。2023年TOP10企业的研发投入合计115.41亿元,占到行业的一半以上,平均研发投入同比增长56.23%,远超行业的40.99%。

大胆投入、高效产出,才有可能后来者居上。从具体公司对照着来看,更为明晰。

联影与迈瑞,20分之差

2022年8月,联影医疗登陆科创板,上市首日市值一度超过1500亿,同时创下年度科创板IPO的最高融资纪录(109.88亿元),一时间备受关注,被视为能挑战迈瑞医疗器械“一哥”的存在。

不过,从南方周末企业科创力评价体系的得分情况看,迈瑞医疗以超过联影医疗近20分的成绩遥遥领先。迈瑞医疗不仅是行业中研发投入最大、研发人员最多,也是营收最高、参与起草国家标准最多的一家。

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从研发投入、研发产出、公司发展等三个维度的近30个指标,对企业的科创力展开综合的评估。每项指标项得分,都以公司指标值与行业指标项最高指标值之比值而来。

从具体指标项来看,迈瑞医疗一直高度重视研发投入,每年将10%的营收投入研发,2022年研发投入近32亿元,是联影医疗同期投入的2倍多,研发人员也比联影多了近千人。

当然,联影医疗的研发强度(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重)更高。从过去五年看,联影医疗的研发强度一直在两位数。联影医疗选择的医学影像设备,行业中技术壁垒最高的细分领域,自2011年成立以来面对的是国际医学影像三巨头GPS(GE、飞利浦、西门子)的竞争,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创新,基本没有前途。

截至2023年中期,联影医疗累计向市场推出90多款产品,其中包括多个“行业首款”,如首款具有4D全身动态扫描功能的PET/CT产品、首款75cm孔径的3.0TMR产品等。这也是其研发投入最直接的产出。

自2020年起,联影医疗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且增速逐年上升;同期的营收也出现大幅增长,(如上图)到2022年,其研发投入金额和研发强度,基本达到迈瑞医疗在2018年的水平。

而迈瑞医疗的研发投入金额在2016年就达到10亿元以上,最近5年同比增幅的平均值为22.58%,略高于联影(22.49%)

迈瑞2022年实现303.66亿元的营收,一家之力贡献行业整体营收的13%(2406.05亿元),且过去4年增速保持在20%以上;相比之下,联影医疗成立的时间相对较晚,2020年首度盈利,盈利持续性还有待继续观察。

综合来看,联影在短时间内尚不足以动摇迈瑞医疗的地位。

鱼跃医疗掉队?

鱼跃医疗在2022年还排在第四位,2023年却未能进入前十。这也是某种程度的“新冠后遗症”。

作为疫情期间的明星公司,鱼跃医疗的医用呼吸与供氧类产品在2020年同比增长86%,营收增长45%;到2021年和2022年,其呼吸产品收入和整体营收增速放缓、回落,研发投入也呈收缩态势。

南方周末企业科创力评价体系是一个综合指标,涉及研发投入、研发产出、公司发展等三个维度的近30个指标,其中研发投入维度所占的权重最大,包括研发投入的金额、研发强度、研发人员及同比增减幅等细项。

鱼跃医疗2022年研发投入不足5亿元,仅为迈瑞的六分之一、联影的三分之一;尽管有着1137名研发人员,排在行业第四,但其研发人员较上年减少了5%,研发人员占比18%,远低于前10企业的平均值(28%)。其他指标变化不大,掉分主要在“研发产出”,去年鱼跃医疗拿到了该大项的行业最高分。主要因为2021年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的“企业技术创新奖”和天津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而2022年暂无新的获奖情况。

2022年年报中披露的近90个在研项目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医疗器械领域,如血压计、血糖仪、电疗仪、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等,其中涉及高端器械及提升产品性能先进性的项目不足10个。

相比鱼跃,专注于细分领域的企业在科创方面展现出更强的实力。

如前文提到的微创机器人,2022年研发投入接近翻番,其自主研发的核心产品图迈(四臂腔镜手术机器人)、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获中国药监局(NMPA)上市批准,营收同比翻了8倍。

连续两年稳占第十位的海尔生物(688139.SH)也是个“狠角色”,2001年从研制超低温冰箱起步,到2021年相继突破大冷量斯特林超低温制冷技术、生物培养、离心制备等核心技术;2022年首次明确“生命科学+医疗创新” 两大领域的布局,从生物低温存储业务向生命科学、医疗创新的高端装备转型。

2022年,海尔生物研发投入仅为2.92亿元,但同比增长近24%,研发人员同比增长59%至897人。这些趋势性数值,都是得分项,也是企业投身科创决心和动力所在。

科创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企业不断地投入和积累,产出可能会滞后,只有真正的强者才能在投入和产出中找到平衡,并在竞争中不断赢得市场,活下去,活得更好。

网络编辑:孙显安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