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个县是中国基础的存在,它一头连接城市,一头连接乡村。它是小镇做题家的避风港,它蕴藏着最深沉、最厚重的感情。县中,是其中的稳定器。当城乡教育差距逐渐扩大,面对老师被挖走、学生招不满以及“超级中学”的上门挑战,县中该何去何从?
县中保卫战
-
县中振兴的真问题是什么? | 议教
想尽办法倒流到县中的,其实未必是有“进取心的孩子”,更可能是有“进取心的家长”。 转型完成的标志,也许就是未来在知乎等社交平台上,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将不会再感叹,到大学以后,和省实等真正的城里毕业的同学相比,还是有差距的。 县中振兴的真问题,不在于县中本身,更重要的是历史变革进程中对于县域社会生态和教育生态的重塑和协调。 -
不要让县中继续败给“超级中学”丨议教
县中办学只能不断地自我剥削,甚至选择采取一些短期策略行为,比如在时间上极尽投入,将优质资源向少量种子选手过度倾斜,将学生送到某些知名高中“代培”。 留守、离婚、“跑妈”等问题使得乡村青少年的家庭教育缺失,并对学校教育带来一系列挑战。 走过了这么多地方调研之后,我们始终认为,最终还是县中承载着县乡大多数孩子的希望。 -
学者谈县域教育:要给没有能力进城的学生一定的教育发展空间
“有一次回老家,邻居小孩告诉我,我的初中班主任被学生打了,在教室后面擦眼泪。我读书时,她很威严,我非常尊敬她,这样的反差让人很震惊。” “一些中西部地区的县域地方财政不足以支撑公立教育发展。地方政府一方面有招商引资的任务指标,另一方面又要保证教育供给,处在多重压力之下。” “教育城镇化要以合理的速度推进,一方面要尊重自然流动规律,老百姓有能力进城、想进城,要尊重他们的选择;与此同时,也要看到人为因素推动教育城镇化所带来的负债、维护成本高、学生适应难等问题。” -
专家激辩县中之困:师生流失财政不足,靠什么来“拯救”?
有的校长认为应该发展“一家独大”的县中,更有利于留住生源,然而站在教育行政部门的角度,有人则提出“县中一定要保留两所以上,相互竞争”。 “人才流动有自身的规律,经组织部和人事部同意了正常的流动也是存在的。关键是对教师的补充激励机制要跟上。” “县中问题,表面看是县中优质生源、优秀教师不断向大中城市流动带来的教育质量下滑,其实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不断扩大、生产力布局大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公共教育政策‘市场化偏好’造成的。”
县中困境
-
专家激辩县中之困:师生流失财政不足,靠什么来“拯救”?
有的校长认为应该发展“一家独大”的县中,更有利于留住生源,然而站在教育行政部门的角度,有人则提出“县中一定要保留两所以上,相互竞争”。 “人才流动有自身的规律,经组织部和人事部同意了正常的流动也是存在的。关键是对教师的补充激励机制要跟上。” “县中问题,表面看是县中优质生源、优秀教师不断向大中城市流动带来的教育质量下滑,其实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不断扩大、生产力布局大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公共教育政策‘市场化偏好’造成的。” -
优质生源和教师流失,县中困境是自然演进的结果吗?
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学者林小英不认为政策和制度应将更多资源分配给暂时跑得快的人,“如果人生是一场万米赛跑,学校老师教育这些孩子的几年可能都不到他们人生的一千米,你怎么能够断定这些暂时领先的好学生在万米终点站时是胜出的?”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崩塌的县中怎么自救?仅靠免学费恐留不住优质生源
仅仅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的学生极少。大量优秀生源的外流说明,相当一部分家庭甚至能负担更为高昂的费用,去外地上学。也就是说,学生最缺的不是学费,而是优质的教学资源,即更多、更好的学校。
勇敢尝试
-
毕业回县中当老师,我想带学生超越“小镇做题家”
我以前的老师有一点偏心,成绩好或者他喜欢的人犯错,他的惩罚会温和一点。当我自己去做老师的时候,我希望对每个学生公平对待。其他的我觉得很能适应,因为我就是这个体系出来的。 学生对于一些新鲜事物,其实没那么能够接受。比如宣传一个活动,他们想到最多的是做手抄报、征文这种我觉得特别老干部的宣传方式。我还挺惊讶的,为什么不用更年轻人的方式。 -
教育部:严禁抢挖县中优秀校长和教师
-
晋中拯救县中
中国有两千多个县,县域高中约7200所,容纳了全国50%以上的学生和他们的家庭。 有一所优质初中学校租好了欢送交流教师的大巴车,结果有教师从前门上车,转眼从后门就溜走了。 一位优秀老师到了办学质量更薄弱的榆次八中交流,结果四十多个孩子放弃“择校”,跟着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