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A股做空制度打补丁,限售股融券制度为何引争议?

“既然是限售股,为何又要让它流通?大股东甚至靠此赚取了利息(费率),这在国外是严格禁止的,因为侵犯了二级市场的权利。”

相比美国等海外市场,A股券源缺少了两个重要来源——个人和上市公司大股东。

美股市场也有限售制度,和A股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并非是监管勒令,而是券商、交易所和上市公司之间博弈的结果。

发自:上海

责任编辑:顾策

舆论风暴之下,监管层给A股做空制度打了补丁。

2023年10月14日,证监会宣布,将阶段性收紧融券和战略投资者配售股份出借。融券是目前A股市场最主要的做空制度。

此前,舆论争议汹汹的是新上市公司金帝股份(603270.SH)。在9月初上市首日,金帝股份就被大额融券做空。后经证监会核查,出借股份来自一项公司核心员工资管计划,俗称“战略投资计划”。因为属于内部人持股,这些战投股份通常被视为“限售股”,最大特点是不可流通。

2019年科创板启动,允许部分限售股被纳入融券出借范围,并于2023年在主板全面推行。政策本意是通过扩大券源,增强做空力量,把新股价格“打下来”。

但即便将上述资管计划的股份全部被出借用于做空,金帝股份仍以近84倍的高市盈率发行上市,首日收盘价相比21元的发行价上涨超过121%。然而,该股股价在随后两周内下跌近三成。融券不仅没有遏制新股炒作,还被股民指责为下跌元凶。

类似情况在新股中并不罕见。南方周末记者运用财汇金融数据统计,截至9月最后一个交易日,今年IPO的189家上市企业中,有66家在发行首日通过战投计划出借了股票,变“限售”为“流通”。其中半数以上首发市盈率超过50,属于高价发行,A股市值第一的贵州茅台市盈率仅为32。

多位受访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矛盾并不在于融券业务本身,而在于稀少的券源被集中在少部分人手中,导致市场无券可借,新股尤甚,因为大部分券源被锁定在原始股东们的限售股中。本想用战略投资者的券源解决这一问题,但导致大股东手中的限售股变相流通,政策“打架”。

当做空只能少部分人参与,券源供需失衡,虚高的发行价格就让做空成为包赚不赔的买卖, A股IPO的价格发现功能难言起效。

金帝股份的上市,引发了战投限售股融券的争议。(视觉中国/图)

“既然是限售股,为何又要让它流通?

如何定性金帝股份的战略投资资管计划,是市场的主要分歧。“未发现相关主体绕道减持、合谋进行利益输送等问题”,是证监会核查后的结论。

借券本质是对赌股票的后续走势。一旦股价下跌,投资者能以更便宜的价格在市场中购买股票还给出借人,借股和实际购买股票的差价就是投资者获利,成本取决于要支付给出借人的利息,即费率。

金帝股份上述融券470万股分成7笔融出,期限均为27天,融出数量分别为39万股(融出费率21.6%)、141.3万股(费率22.6%)、16万股(费率23.6%)、247.7万股(费率24.6%),2万股(费率25.6%)、8万股(费率27.6%)、16万股(费率28.1%)。

现居巴黎的资深对冲基金经理袁玉玮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年化28%的费率在目前市场里属于较高水平,“每个票的价格每天都在变,没固定规律,越是大票越便宜,费率最低的可以达到5%左右,小票基本都在5%—10%,20%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