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关心大山里的孩子,那么谁来关心他们丨记者手记

“有了家庭,有了孩子后,才知道现实的压迫,尿不湿、奶粉、房租、水电等各项生活开支。”有一次, 坐在我面前的万朝辉,平静地诉说着这一切。他已经多次想离开山区,回归到都市生活,但他顾虑38岁的年龄。

责任编辑:何海宁

2013年12月10日,乃拖村小学,教室内采光不好且气温比较低,学生们在室外上课。受访者供图

2013年12月10日,乃拖村小学,教室内采光不好且气温比较低,学生们在室外上课。受访者供图

2013年7月,我作为一名志愿者,赶往大凉山区。在免费为老乡拍摄全家福的公益活动中,我和当地的支教老师万朝辉相识,当年他28岁,来自河南省三门峡市,一个典型的北方人。

万朝辉支教的地方在昭觉县色底乡乃拖村,海拔2600多米。乃拖村小学建于1990年,深褐色瓦片,黄褐色泥墙,年久失修,墙体开裂,大裂缝有三处,最宽的能塞进万朝辉的拳头,小的裂缝十多条,能塞进孩子的手指。窗户用塑料薄膜封着,呼呼的山风吹不进来。三间屋,中间是老师宿舍,两边是一、二年级教室。

临近开学,小学的旗杆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