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灵活就业准备了四年,还是进了职场丨记者手记

从2022年以来,陆续做了几篇和就业相关的稿子,在与意图灵活就业,甚至慢就业的大学生们交流时,我都能看到曾经的自己,那种始终对人生的可能性保持向往,不希望被一个标准的、现代的公司体系所吸纳的意愿。

对于真正意图灵活就业的学生而言,他们更多是被一些来自1980年代,或者2010年代的创业神话所包围。

责任编辑:吴筱羽

(农健/图)

相关报道详见《“灵活就业”的毕业生,和一轮针对性核查

创业的想法最早是在2017年,热带的一个午后蹦出来的。那时我正在仰光最大的集市,它的名字曾在1948年变为昂山市场,殖民时期用的外文名不知所终。名字的更换并没有带来建筑风格改变,殖民时期的赭石色屋顶和用光滑鹅卵石铺就的小道,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乔治·奥威尔在缅甸担任警官的岁月。

整个市场的柜台被木头、琥珀、翡翠、红宝石和一种金色的珍珠占据。当时,实习报社的师兄带我到一位同时拥有华人和缅族血统的木材老板的店铺,她和他的丈夫经营的木头,除了本地的缅甸花梨木外,小叶紫檀和老山檀都来自隔壁的印度邻居。

我无法想象这么多名贵的木头为何会被允许砍伐,但她曾用蹩脚的中文向我形容,在印度和缅甸的边境上,有一片茂密、紧凑的紫檀林,密集程度足以满足中国人的需求。毕竟,西方人往往被昂山市场的民族服饰笼基和青年画家的画吸引目光,这些店铺都在市场的外围,那些赭石色屋顶下随意搭着的大棚里。只有中国人会深入市场的核心寻找宝藏。

这些勤劳的缅甸人就把这些木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