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基础,在于如何理解“人”丨议教

无论在教育理想层面,还是在教育政策落实层面,我们的教育看起来都要向他所描述的那种景象靠拢了,但——问题在于“另一方面”。

学校也必须做一道不从它自己发出来的试题,比如这样一个典型问题:“你们做项目式学习,可以让学生成绩更好吗?”

如果你只关注家长立场,看输赢,算得失,“制造焦虑”会是必然结局;而如果只站在专家、学者立场,看理论的推演、教学法的介绍,概念往往不接地气。

责任编辑:吴筱羽

2023年9月6日,浙江湖州,长兴县吕山乡中心小学,学生在捉迷藏。(视觉中国/图)

因为从事教育媒体工作,旅美教育学者、迈阿密大学亚洲/亚-美研究学科部原主任黄全愈的文章,我从2014年读到2023年,仍时时有不同感受。

“教育”其实有非常复杂的维度,从不同维度触及教育的问题,看待教育的方式就会完全不同。

我最初从事的教育媒体,是面向家长讨论教育话题的类型。那时我对教育的困惑,或是反思,完全出自一种家长立场:为什么孩子会在教育中受苦?为什么家长会如此焦虑?如果教育就是要在一条漫长的逆流中,通过自我压抑与不断刻苦来安放“不被淘汰”的恐慌感,那么这条路走到尽头,我们的孩子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

在这样一种立场中,黄全愈的文章给我打开了一扇窗:也许有一种教育的范式,它主张孩子自由、快乐、散乱,但也有很好的成果,而且这种自由与成果的关系还并非“无心插柳”,而是有着与我们的认知完全不同的教育学内涵。

这是他的文章给我的第一种“读法”:教育有不同的视角。那么第二层的维度随之而来——我们可以学吗?

我们的确学了很多新概念,比如STEM、PBL项目式学习、跨学科、大概念、元认知、探究式学习,等等。伴随着这些新概念的涌入,我自己也经历了一些转型,从面向家长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9)


散文1班_郭俊峯
回复

散文1班_郭俊峯

2024-01-31

一些政策对教育掌控得太死,导致教育体制僵化,不具备自我疗愈及迭代能力。导致畸形的内耗和学生压力屡增不减。只有从教育考核考试机制上做突破创新,站在国际竞争视野来理解国家人才战略,优化教育理念和机制,才是构建强大国家竞争力的正确选择。

181****8027
回复

181****8027

2023-11-14

自我压抑与解放天性的背道而驰,个人成长与社会福祉的天然矛盾,修修补补才是正途。

海燕
回复

海燕

2023-10-22

静儿
回复

静儿

2023-10-12

说出了教育者的心声,我们应该尊重生命的自然发展规律

钮枯禄·马狗蛋
回复

钮枯禄·马狗蛋

2023-10-09

很开心读到这篇文章,比上一学期专业课里的教育学更有意义

135****1677
回复

135****1677

2023-10-09

“创新本质上是一种破局,破除现有格局去探索未知世界,创新能力不可教,但可以培养,培养方式恰恰是创造环境,让老师“少教”,让孩子探索,然后“多悟”,从碎片化的多悟,变成系统化的认知,形成个性化的判断,最终是创造性的行动”,想法特别好,说的也特别对,只要考试制度不变,教育局对校长老师的考核标准不变,一切也只是想想罢了

139****2516
回复

139****2516

2023-10-08

教育领域里的指标竞争让孩子们喘不过气来。很多高中培育高分,比拼录取清北的人数,真的是培养创新人才吗?

184****7727
回复

184****7727

2023-10-08

写得好啊

182****8667
回复

182****8667

2023-10-07

基础教育的职称,真让人担心我们的教育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