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栋痛批男篮“软骨头”“没血性”:赛场是社会的映像

大家看到了“消失的课间十分钟”,这诚然是诸多因素造成的,多方都有责任。也不难发现,此举主要考量是杜绝孩子在学校面临的各种风险。这种做法及其教育观是非常成问题的,孩子课间不能下楼、不能去操场,绝大多数时间困在教室里,这与孩子爱自由、爱玩耍的天性是相违背的,怎么可能让孩子在精神上健壮、鲁棒与反脆弱?

责任编辑:辛省志

近日,篮球名宿刘玉栋在接受专访时,对男篮场上表现提出了尖锐批评:“他们不肯努力,条件这么好,不肯努力。上去都是软骨头,一点精气神都没有”“展现不出来他的血性一面,就是平时养成习惯了”“这个男人应该去干的,你必须去战斗,你当个男人都缩手缩脚,你不像个男人在战斗”,引发了不少共鸣与讨论。

是不是运动员的收入高了、训练条件好了,反而失去了斗志与锐气?显然,两者不必然相关,也不乏顶级运动员收入更高、训练条件更好,照样斗志昂扬,这种情形甚至更常见。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激励机制。如果运动员的水平并不出众,与国际水平比有显著差距,但由于国内球迷的热捧以及在此基础上商业代言就可以得到高收入,那对运动员来说,继续努力的边际收益就很小了,赛场上能交差就行了,何必拼死相搏?反之,如果运动员只有在赛场有出众表现才能拿到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