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李海鹰:月光流淌在珠江上

“大家觉得艺术家总强调自己,但为什么要把‘我’和‘你’分开?”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发自:广州

责任编辑:周建平

2023年8月末,珠江中的沙洲二沙岛上,李海鹰正在排练由他创作的交响曲《中国1921》,这位作曲家在近几年转向大型音乐作品的创作。除了正在排练的交响乐,他还在制作一部大型电视剧的音乐。当我们走进广州交响乐团的排练厅时,恰逢乐团鸣奏,像踏入了流淌的溪水中。

“你们走进来的时候,正好到关于广州的那段。”李海鹰说,排练厅外十几米远就是往东流的珠江,江水再往下流,就是他小时候长大的地方。

作为在珠江边长大的人,李海鹰的音乐里有着强烈的流动感。30年前,他写《弯弯的月亮》,请“声音很飘”的刘欢来唱,他觉得这首歌是“整个被雨水淋出来的感觉”,尽管当时“寻根热”正引领着文化界,《信天游》《一无所有》等正把西北的风和沙吹遍大陆乐坛。他也为《七子之歌》谱曲,在关于澳门的曲子里,他用旋律模拟着海浪对石岸的拍击,这首歌跟着中国的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去了太空。

“虽然我住在北京,但是我的很多创作的委约都是广州的。”69岁的李海鹰说。

李海鹰(李乐为/图)

1970年,16岁的李海鹰进入广州粤剧团,成为了小提琴手兼创作员。5年后,他成为中国海军南海舰队政治部文工团的小提琴手兼创作员。1982年底到1997年3月,他在广东音乐曲艺团当创作员,写下《弯弯的月亮》《七子之歌》《我不想说》等作品。他善长将民歌元素融入流行乐曲的旋律之中,因此作品带着鲜活的地方感,比如广东调的《弯弯的月亮》、东北二人转风格的《过河》、有山东音乐特征的《走四方》。他也写了不少流行乐,如陈奕迅的《从何说起》、孙俪的《爱如空气》,也为《亮剑》《鬼子来了》等影视作品配乐。

交响乐始终是他的梦想。49岁那年,李海鹰开始跟从指挥家、音乐教育家徐新教授学习指挥。54岁时,他在中央音乐学院的教室里重新学习作曲课。五十多岁的他重新学习和练习指挥与谱曲,他坐在教室里和本科生们一起上课。“其实都是很基础的课程,就是本科课程。”他乐于学习,也乐于当新人。

2012年,李海鹰才成为交响乐新人,写作并指挥了大型交响乐作品《我们的孙中山》,加上后来的《六祖颂》、《第一交响曲(珠江)》和《中国1921》,他一共创作了四个交响乐作品。

恢弘的历史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