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破冰到常态:“审计风暴”二十年
不同时期,审计重点不同,有些内容已成为历史。
关于“三公”经费,2007年度审计工作报告只用了103个字。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的制定、执行,2013年度报告史无前例地用了1244个字。
2018年,审计工作报告开篇的称呼,也由此前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调整为“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
责任编辑:苏有鹏 钱昊平
截至2023年4月,对2021年度审计发现的问题,已整改问题金额8501.11亿元,完善制度2900多项,追责问责1.4万多人。
这是2023年6月26日,审计署审计长侯凯在作《国务院关于202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以下简称“2022年度审计工作报告”)时公布的数据。
看到2022年度审计工作报告时,中国审计学会副会长、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蔡春认为,随着审计水平的提高和制度建设的完善,审计已是和风细雨式常态化服务国家治理,不再是风暴式的审计。
公众对审计工作有这种印象至少是20年前的事。2003年6月25日,时任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2002年度审计工作报告,财政部、教育部、原国家计委等一批部委被公开批评。那时,互联网刚刚兴起不久,报告在审计署官网全文公开,引发全民关注,并称其为“审计风暴”。
南京审计大学政府审计学院教授郑小荣认为,20年前,公众曾习惯政府对财政收支情况保密,在当时,“公开本身就是一个热点”,而现在,即使舆论不关注,审计亦常态化发挥作用。
回顾过往20年,不难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审计的重点也在发生改变。不同时期有不同重点,有些内容已成为历史。
和盘托出
不同于以往的科技成果转化审计,2022年度审计工作报告首次聚焦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任务,指出部分任务部署和要求偏离预定目标,部分科研成果涉嫌造假等问题。
审计发现,45项重点任务从制定实施方案到签订任务合同,层层降低指标要求,有的技术国内已量产,无需攻关。649个已验收项目通过率为96.5%,但抽查其中135个发现实际有34个未完成全部任务。
但郑小荣也观察到,“年年审,年年发现问题”。
2022年度审计工作报告指出,41个地区向亏损企业征收国有资本收益、征收过头税费或直接乱罚款乱摊派等,违规组织财政收入77.5亿元;49个地区通过承诺兜底回购、国有企业垫资建设等方式,违规新增隐性债务415.16亿元;12个地区不得不从上级超预算额度调拨库款、由银行垫款或对外借款280.72亿元维持基本运转。
中央各部委所属单位疏于管理和监督的问题仍然存在。例如,3个部门和29家所属单位铺张浪费,有的多花费2700多万元租用办公场所,人均办公面积达137平方米,有的超合同进度年底突击花钱8458.07万元。
2003年,类似的问题就被点名,2002年度审计工作报告曾指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