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两毫米的笔尖作画,方寸之间再现千里风光
王自勇始终没忘记他曾画了五遍的一幅肖像画。那是一位金发碧眼的外国女性的肖像,他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才完成。王自勇从12岁开始学习内画,彼时已经接触内画多年,他自认为在画内画这件事上已有了不少经验。
他自信已经“画得很像”。
可是父亲王习三看到成品后却不甚满意。“你去看看一个人的微笑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要看五官的联动、皮肤的纹路,所有表情的细节都要跟上,“你再想想《蒙娜丽莎》的微笑”。王自勇没有想到,即便只是一次普通的练笔,父亲对自己的要求竟然是参考世界名画的。
画过五遍之后,王自勇终于对自己要传承的这项技艺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是艺术,不是商品”
明万历九年(1581年),鼻烟传入中国。1696年,极好鼻烟的康熙帝在宫廷造办处设立了我国第一个玻璃工厂,专门制作鼻烟壶用于封赏朝臣。盛鼻烟的容器逐渐东方化,产生了极具中国特色的鼻烟壶。
结合了东方绘画和器具特色的内画鼻烟壶也应运而生。
传统的鼻烟壶口径只有1厘米左右,要将笔伸入壶内作画,大多需要内画手艺人自制特殊的勾笔。这种笔的笔杆与笔头呈 L 形,只有二三毫米大小。在方寸毫厘之间进行作画,还要把国画的各项技法引入其中,体现虚实结合的意境。要探知其奥妙,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王自勇的父亲王习三是内画界的泰斗,也是中国乃至亚太地区著名的工艺美术大师。似乎生来,内画就是王自勇生活中的一部分。受到家庭的熏陶,他从小就对这种在鼻烟壶内壁上作画的创作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清楚地记得自己画的第一幅内画就取材于家中院子里种的竹子。自那之后,从身边池塘院落时常可见的竹子、柳叶,到复杂的山水和肖像。他自然而然地走上了传承内画技艺的道路。
而这条精益求精的内画传承之路,王自勇一走就是四十余年。
“精益求精”,是父亲从那次要求他画了五遍的肖像画开始给他留下的深刻烙印。一幅微笑着的女性肖像,要追求的不只是“像”,而是要体现生动的表情、自然的神韵。
王自勇清楚地记得父亲王习三那次跟他反复强调的话:“鼻烟壶是掌中绘画的艺术品,不是可以随意对待的普通商品。既是艺术品,就需经得住把玩,经得起用放大镜仔细推敲。“
很多年后,回忆起这次对话,王自勇记忆犹新:“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这件事情”。
而中国内画也在一代代手艺人的“精益求精”之下得以长期传承和发展。从工具、题材到载体,甚至是教育与传播方式上,内画都早已不再是局限在一尺方桌上的技艺,而逐步走到了世人眼前,成为了散发着独特光芒的中国传统艺术。
王自勇骄傲地说,现如今,每一次带着内画艺术品到海外进行巡展和讲座时,现场总是座无虚席。内画的魅力,也开始从内而外不断增长。
二、掌心指尖,开疆拓土
“创新是最好的传承。”王习三和王自勇父子在用一生践行着这句话。
在王习三早年画内画的时候,一开始用的是竹勾笔。后来正赶上农村把煤油灯换电灯的时候,王习三受到电灯中的金属丝启发,做成金属杆的勾毛笔,这样画笔可以随意进行弯曲,打破了内画技法的诸多限制,能够绘制出更加细致灵巧的图案。后来金属杆勾毛笔被手工艺人广泛运用在内画中。这项灵感完全来源于生活的工具创新,对内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王自勇在父亲的影响下,也在不断进行着内画技艺的突破。王自勇发现,在画人物肖像时,绘制胡须、白发或眼睛里的高光等白色线条总会有些不自然。一次偶然的机会,王自勇观察到雕玉的钻石粉工具,小而尖且硬度高,正适合表现人物蓬松的毛发,便将其运用到内画的创作中来,提升内画细节的质感。
而父子二人的创新也远不止在工具本身。早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王习三就创造性地将油画技法引进了内画,前后经过了一百多次试验,将西方的油彩艺术和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融合在小小的鼻烟壶之内。
在王自勇的眼里,父亲王习三是一位真正能耐得住性子,会坐在桌前反复钻研技艺的专家型大师。而生长于新时代的他,更加致力于让内画“走出去”。
他深知,“走出去”的关键,在于影响人。
到今天,经过一批批如王自勇一般的匠人锲而不舍的传承推动,内画早已不只呈现在鼻烟壶之上,而是衍生出了内画笔筒、酒瓶、茶叶罐、水晶球、屏风等等一百多个品种的新载体。在这些丰富的器具之上,内画艺术真正进入了百姓的平常生活,让这份方寸之间的精致艺术,真正变得触手可及。
在王自勇的躬身力行下,衡水内画艺术博物馆于2003年2月落成并投入使用,成千上万的普通人得以置身博物馆中,近距离感受素有鬼斧神工的内画艺术。此外,他还创办了首个国家承认学历的内画艺术培训学校,不仅亲自培养冀派内画的传承人,还积极与众多院校合作进行内画的人才培养,希望通过对年轻人的教育,让内画能够开疆拓土,散发全新的生命力。
秉承着走近并影响年轻人的理念,2022年,王自勇做了一个更加大胆的尝试。他参与到了由《原神》推出、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处指导、南方周末作为媒体支持、徐汇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进行特别支持的非遗传承项目《流光拾遗之旅》中,创作了一系列还原游戏《原神》中璃月地区场景的内画作品。这一系列作品展现了游戏中奥藏山、琥牢山、绝云间的场景,并还原了几位游戏中的“仙人”。
这次尝试对王自勇来说也充满了挑战。因为游戏中的画面不同于传统内画,为了更好地还原出游戏中的艺术视觉效果,其颜色需要更为丰富,线条的粗细和明暗的对比更为明显,需要呈现的元素也更为复杂。这一套作品完成下来,王自勇感叹“比起传统的内画技法,这是一次很大的突破”。
三、方寸美好
传承内画四十年,王自勇见证了内画的题材随着时代的进程不断演变。
从最早的花鸟山水,到细致的人物肖像、饱含美好祝愿的节日吉祥图案,再到经过文化交流后西方油画的题材等等,内画以艺术的形式,真实反映了当下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愿景。
而谈及这次与原神合作的意义,王自勇表示,这不仅是内画题材上的创新,更是一次让传统非遗年轻化、让更多的年轻人可以了解并喜欢上内画的机会。
传统艺术的力量是强大的,无论在哪个年代,它都能够以自己的方式,进入当代人的视野,影响人们的生活。而游戏作为中国的原创产业之一,已经开始成为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的新载体。
2023年2月14日,中国游戏产业年会发布了《2022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报告中指出,游戏产业生态边界正呈现多元延展态势。游戏不再只是游戏本身,而是在不断拓展与各类行业跨界交流,向外拓展产业生态,形成“游戏+”的模式。也正因游戏所具备的文化传播功能,“游戏+传统文化/艺术”的形式正在飞速发展,深入影响着当代年轻人。
以《原神》为例,游戏中的“璃月”地区有着非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其间不只有桂林、黄龙、张家界等中国特色美景,也有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的映射,甚至还有传统美食、京剧、茶艺等中国文化元素,兼具互动性、娱乐性和文化性,让玩家能够身临其境,乐在其中。
正因有着细腻考究的游戏素材与设定,《原神》对非遗的赋能也更显丰富立体。无论是明暗交织的色彩美学,还是山川起伏的中式地貌,抑或充满中华神话色彩的“仙人”,在掌上毫厘间的鼻烟壶中,传统与现代碰撞出的火花,散发着全新的巨大能量。
以内画艺术与《原神》的合作为原点,可以窥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在当今社会的生命力正在全新的坐标上不断延展。当文化的传承不再停留在照本宣科的时代,人们再也不是只能在课本中研读历史、文化与艺术,他们有机会与更有交互、更有美感的文化形式进行互动。在这样的时代浪潮中,更多的微小方寸之间,美好的变化正在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