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服骑射:五百里国运浮沉丨古国多少事④
四十万这一数字实在过于庞大,以至后人怀疑《史记》是否有所夸大。然而,高平地区不断发现的累累白骨,却证明了大屠杀曾真实发生。
长平之战遗址纪念馆外,有一尊塑像,塑的是赵括。塑像下方,有八个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长平之战的惨败,距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时隔四十七年。
责任编辑:杨嘉敏
从邯郸到高平,距离约五百里。一个国家,就在这五百里之间,上演了从崛起到衰落,从辉煌到湮没的国运浮沉。有时候,历史,不仅可以用时间去审视,还能够以空间去丈量……
丛台
登高鸟瞰,湖水萦回。初秋时节,木叶微黄,朝阳下,它们修长的阴影涉过湖面,跌向那方楼台。楼台连同两端的甬道,形如巨弓。——这不禁让人想起,几百米外的广场上,那尊数米高的塑像,也手持一张弓。更有意思的是,当我走进青砖铺砌的楼台,我看到,楼台一隅,同样有一尊塑像,塑的是同一个人,也同样手持一张弓。
这个人,曾是这方楼台和这座城市,以及这片广袤土地的主宰。他,就是赵国辉煌历史的缔造者:赵武灵王。
寻访赵国遗址期间,我几度想起英国学者约翰·基根在《战争史》中的论断:国王们是由伟大的战马造就的。虽然他说的是西方的国王,但赵武灵王这位东方君主,同样也是战马造就。当然,战马之外,还得再加一种东西,那就是他手中的弓。
三家分晋,赵国地盘最广,也最偏。其主要疆域,在今山西中部、北部和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在与肥义谈话时,赵武灵王说,“今吾国东有河、薄洛之水,与齐、中山共之……自常山以至代、上党,东有燕、东胡之境,西有楼烦、秦、韩之边。”——赵国东部以黄河及薄洛水(古漳水的一段,在今河北巨鹿)作为与齐国和中山国的国境;从常山到代郡、上党一带,其东与燕国和东胡为邻,其西与楼烦、秦国和韩国接壤。由此看,赵国周边分别有齐、中山、燕、韩、秦等诸侯,以及东胡、楼烦等部族。如果说魏都大梁是一座四战之城的话,那么,赵国更不幸,整个国家就是一个四战之国——四面都是虎视眈眈的敌人。
强敌环伺而欲长治久安,殆非易事。尤其在强凌弱、众暴寡的丛林法则下。赵武灵王夙夜忧叹,他说,“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
穷则思变,这是春秋战国诸侯竞相变法自强的原动力。赵武灵王也不例外。于是,便有了胡服骑射。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同时也是400毫米等降水线,从赵国北部边疆划过,赵国处于农业文明的尽头而与游牧文明毗邻,尤其赵国的代郡,更与游牧民族近在咫尺。这种相邻的好处在于,赵国比其他诸侯更容易获得马匹。而在工业革命以前,马匹是人类最强大、最可靠的动力来源。
坏处也明显,一旦气候干旱,牧草枯萎,非季风区的游牧民族难以活下去,唯有南下抢掠。赵国立国伊始,便常常面临来自东胡等部族的侵扰。
赵武灵王的改革令时人极其意外——他下令,向这些经常侵扰赵国的胡人学习。
马的速度与机动,不仅人无法相比,战车也不能相提并论。并且,赵武灵王时代,早年贵族竞技式的车战,已演变成血腥残酷的你死我活的血拼,笨重的战车和不鼓不成列的战争道德早已不适应时代需要。因此,以魏国的魏武卒为代表的重装步兵才崭露头角。但是,重装步兵行军速度太慢,冲击力也不够。
赵武灵王思考的是,如果像胡人那样让战士们骑上来去如飞的骏马,在马上射击、冲锋,必将大大提高军队的机动性和灵活性。
最大问题在于,华夏族的衣服不适合骑马。战国时,华夏族各诸侯国的衣服大体一致。我们今天笼统地把衣服称为衣裳,那时,衣指上装,裳指下装。上装有襦、褐、複、裘、袍等种类。裳是下装,和裙子相似,男女均一样。另有一种称为深衣,即衣和裳连在一起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