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梯田上,那些逆流的追乡者丨月是故乡明③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成为世界遗产的这8年来,有城里人过来开始农耕生活,有年轻人外出学习务工后却渐渐有了民族意识,还有从未远离故土的家乡宝,他们都是“追故乡的人”。

责任编辑:杨嘉敏

哈尼山寨,放牛班的春天

元阳哈尼梯田机场连接线的施工,让本就极其闭塞的红河县山村,路况变得更加稀巴烂。短短8公里山路,大部分已成泥浆,颠簸了半个多小时,才算抵达目的地切龙中寨。

切龙中寨梯田间休憩的农夫 (张海律/图)

39岁的车志雄在家门口接上我,帮忙把行李搬上老宅三楼的大通铺房间。这是给从各地来做民族人类学研究的调查者准备的。与村寨青年不同,他仅在20岁不到去滇南重镇个旧打了两年工,就回到寨子,做过组长和兽医,六年前开始组织附近留守儿童,教他们唱跳传统哈尼歌舞。

切龙中寨所属的行政村普春,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尼多声部民歌的发源地,而车志雄的老爸车克三,恰是省级传承人。2018年,到县城参加了“乡村之眼”村民影像培训班为期一周的课程后,车志雄就兴奋地架起公益机构派发的佳能DV,拍摄记录切龙中寨的生活和节庆,再将自己剪辑好的素材存到硬盘,让昆明的研究者过来时拷走,“三年来已经存满2块4T硬盘了。”

住所对面的另一栋屋子,是车志雄新家。去年夏天,借助着王一博一位爱心粉丝捐赠的4万元项目启动资金,车大哥将一楼清空重新粉刷,做成“乡土影像文化传习馆”。承重柱间的墙面上,挂着两台液晶电视。门口那台,播着央视一套来寨子里拍摄制作的开秧门仪式,初春秧姑娘嫁给田小伙时,插秧的村民都是伴娘伴郎,插到好的田,就等于嫁到好人家。车克三频频出现在镜头中,作为沟长,他得严格丈量着每次开挖沟渠的比例,保证将林中蓄水池来的水,公平准确地流到每一户的田埂中。

里面那台电视,则是车志雄自己的“个人作品影展”。突如其来的特大冰雹,游学来此的城里孩童,过“六月年”时的杀牛祭天,每一段都是一部叙事完整、节奏清晰的人类学纪录片。“这么多的哈尼仪式,我的同龄人大部分都不懂,更别说孩子们。我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能做到的只是把这边的节庆都拍了、剪了,‘乡村之眼’的人再拿去上字幕。至于快手抖音,或许偶尔能吸引到关注度,但都不完整,甚至连皮毛都没拍到。”

新晋纪录片导演车志雄,讲述着自己的创作激情。转而指向两块液晶电视间墙面上的“一年节日仪式”展板。比如农历1月,哈尼人接连操办的啰佐佐和昂玛突,都是为亡灵举行的献祭仪式。“我们祖宗死后会变成小神仙,那阵子可能会回来骚扰我们。小神仙死后又变成大神仙,这时才会保佑我们。我们杀牛祭祀,就是要保证他能变成大神仙。大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梁淑怡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