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疑推理作家访谈录丨法医秦明:真正高智商的人不会犯罪

“我写小说不是为了吸引眼球,而是希望我的读者在看完我的小说后都能明白,我们有最专业的法医和最高的破案率。”

“在我的实际工作中,不存在‘无证之罪’,‘无证’就是‘无罪’。只有找到证据,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才能定罪,因此我的小说可能会更注重证据一些。”

责任编辑:刘悠翔

在当代中国侦探小说写作者中,“法医秦明”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一方面,当代具有警察工作经历的作家其实不乏其人,比如雷米、阿乙等,但像秦明这样将自己的工作经历、专业技能与侦探小说写作结合得如此紧密的作者,堪称“绝无仅有”。另一方面,如果将“法医秦明”视为一种更广义上的文化现象,它由小说起步,后来渐渐延伸到影视、综艺等不同文化形式,甚至成为很多人心中“法医”这个职业的代名词。其中法医职业与文学创作的彼此交织,构建出了一种惊人的文化传播力。

秦明是26年检验上千具尸体的一线公安法医,也是悬疑作家,著有法医秦明系列、蜂鸟系列、守夜者系列、科普书系列。(王奕/图)

对于作为法医的秦明,我充满了敬畏心与好奇感:他当初为何会选择这个职业?在这个多少带有些神秘感的职业中工作几十年,又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变化?面对当今大量关于法医或仵作题材的文学与影视剧作品,他的专业本身又能够提供哪些新的观察视角?

对于作为作家的秦明,我又有着诸多疑问:他如何处理小说写作中的虚构与真实问题?他如何看待犯罪题材小说中的写作伦理边界?他对于侦探小说的类型文学传统有着怎样的阅读倾向和自我认同?而当我在采访中得知秦明最喜欢的中国侦探小说作家是海岩时,我之前很多心头的疑问都迎刃而解,一条中国公安文学的发展谱系在我眼前渐渐清晰起来。

当然,在最新的小说《白卷》中,我们又认识了作为父亲的秦明,相比于前些年侦探文学中流行的“坏小孩”叙事,《白卷》中对于孩子的弱者想象方式或许更加传统,但也更能切中当代家长们真正的关切和焦虑。在这本小说中,法医依然是小说中行动的主体,但父亲却更能传递出作者内心的声音。

和秦明的聊天时间不到两个小时,但我却在电话这头感受到了一种踏实、信任与安全感。这可能是因为他言谈和声音中所透露出来的那种朴素与诚恳,也可能源于他多年一线警察工作的职业经历。而我在这次聊天中,也隐隐约约感受到对“法医秦明”小说中真实感的另一种理解可能,这种真实感不在于故事本身是否“纯属虚构”,而在于一种写作态度的坚持与内心对于正义的笃信。

现实中的法医

南方周末:秦明你好,从你的第一部小说《尸语者》2012年出版以来,经过十几部小说的出版、多部影视剧作品的改编,一直到现如今非常火的综艺节目《初入职场——法医季》。法医从一个原本比较小众、多少带有一点神秘感的职业,到现在渐渐为大众所熟知,你最初为什么会选择法医这个职业?

秦明:我上中学的时候对法医也基本上不了解,我父亲是警察,母亲是护士,父亲对我有一种“子承父业”做警察的情结和期待,但母亲觉得做警察太危险,后来我报志愿的时候就折中报了法医。

南方周末:你第一次上解剖课的时候,是怎样的场景和感受?

秦明:我是1998年上大学,开始进入法医专业领域的学习,在学习与工作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法医的重要。比如我小说《尸语者》中的第一个故事,讲几个青年打架斗殴,一个人被刺伤致死。原本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案子,但需要法医对致伤工具的鉴定,才能准确判断出他们各自所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关键这一起案件的死者是我的熟人,所以对我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挑战。这是我第一次解剖课,印象非常深,我被法医工作的重要性所深深震撼,并从此立下人生志向:这辈子一定要当一个好法医。

南方周末:在你后来从事法医工作的过程中,会有什么心路上的变化吗?

秦明:开始我会对犯罪者感到非常愤怒,嫉恶如仇。但一个法医真正成熟的标志是淡然,不会过多关注于案件以外的东西,而是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尸检上,尽最大努力寻找线索。

南方周末:就是法医随着工作经验的不断累积,不只是获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