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民国视觉文化巨人”丁悚
“丁悚是民国时期上海视觉文化发生与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是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商业文化的先驱与实践者,也是丰富多彩的上海都市文化的引领者”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发自:上海
责任编辑:杨子
“这是一个我们用现在‘斜气’(很)时髦、非常流行的‘斜杠’‘跨界’‘跨媒介’等说法来形容其工作与事业而绝无半点违和感的人。”
早在6年前,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顾铮就开始酝酿策划一个展览,呈现他心中一位被时间湮没的“民国视觉文化巨人”的生平与作品。
此人名叫丁悚,字慕琴,1891年9月16日生于民国时辖属浙江省嘉善县的枫泾镇(今上海市金山区),1969年于上海辞世。
丁悚是漫画家丁聪之父,他不仅是一位创作颇丰的画家,也是美术教育家和艺术活动家。漫画、月份牌绘画、报刊封面插图、平面广告设计;摄影、客串戏曲、电台播音、撰写剧评、组织文化沙龙……举凡民国时期的各种视觉表达和传播样式,他无不参与,可谓亦玩亦专多面手,他的创作和生活曾是那个年代媒体争相追逐的对象,但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丁悚及其贡献鲜为人知。
“我祖父在民国时期的文化圈也算是蛮有名望的闻人,但之后六七十年间确实已无人知晓。就个人因素来讲,他从20世纪40年代就患耳疾,后发展至双耳失聪,且50年代起又得了青光眼致右眼失明,不仅不能画画,社交也有了很大障碍,因此淡出社会活动。60年代他被戴上‘反动学术权威’帽子更不必说了,70年代拨乱反正、恢复名誉,但过程漫长,并没马上落实到他身上。80年代讲现代文学突出‘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我祖父交往的朋友圈基本都属‘鸳蝴派’文人,自然会被遗忘。直到前几年提出挖掘海派文化,上海1949年前的文化史才开始被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态来看待,除了‘新文化运动’的先锋作用,学界的研究目光更注重于关乎都市普通百姓的娱乐、传媒等形形色色的大众文化,我祖父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重新‘出土’了。”
1944年至1945年,丁悚为《东方日报》撰写专栏“四十年艺坛回忆录”,记述清末民国海上艺坛奇闻轶事,内容包括鲜活生猛的文艺八卦、亲历亲闻的精彩趣事、前卫开放的都市文化等。近两年,丁悚之孙丁夏将祖父散见于报刊的这些文字集结为《四十年艺坛回忆录(1902-1945)》。阅读此书,你会发现,性喜交游的画家丁悚,以幽默精妙的文字,无意间绘制了一张民国时期海派艺界文士的群英谱。
“丁悚是民国时期上海视觉文化发生与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是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商业文化的先驱与实践者,也是丰富多彩的上海都市文化的引领者。”2023年春,由顾铮策划的“慕琴生涯——丁悚诞辰130周年文献艺术展”亮相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展览通过767件展品从历史深处打捞出一个创造力旺盛的丁悚。8月,顾铮又编著出版了《慕琴生涯:丁悚和20世纪现代艺术与文化》,“希望借丁悚的‘笔头’与‘镜头’,向今天的观众展示在20世纪前半期的上海展开的丰富多元的文化生态与趣味,一窥‘海派’新文化的原点与盛况。”
“民国老画师”
旧相片里正襟端坐的丁悚穿中式长褂、戴圆框眼镜,“头势清爽”、风神散朗,颇具儒雅书生气。再看左下角,他将“丁”字画成一柄撑开的小伞,以“竖心旁”连起底下形似持伞人的“悚”字,戏谑生动的签名透露出这位“民国老画师”骨子里的顽皮心性。
在丁悚斑斓多姿的标签中,漫画家是他最为人熟知且称道的身份。自1910年代至1940年代,丁悚在报刊上发表漫画作品千余幅,体量庞大的创作,反映了他对漫画形式和报刊视觉呈现的积极探索。
“当时上海纸媒发达,大量见诸报章杂志的封面画、插图以及平面广告设计,他多主其事。他亲自操刀的这些图画,画面清新,构思独特,令各报刊版面生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赵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