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画于木,22个雕版再现一段原神璃月往事

杨家埠村的四季都是彩色的。红灰相映的古建筑映衬着湛蓝的天空,村庄里随处可见各种式样的风筝还有浓郁古朴的年画。这个村庄坐落在我国山东半岛的北部,村子的规模并不大。但这里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孕育出了一群能工巧匠,每年能制作出千万余幅木版年画,远销全国乃至全世界上百个国家和地区。

在这个小村里,仿佛无论是色彩还是时间都格外有重量,流动得比别处缓慢。

杨乃东是杨家埠木版年画的第十三代传人。他的日常,除了埋头制作年画之外,就是坐在店里招呼往来购买年画的客人。这个画面似乎定格了百年,从他的祖辈开始,从未改变。

百年来,一块块古老的刻版,一张张精心制作的年画,它们共同见证了中国老百姓生活的变迁,也见证了经历时间冲刷始终未变的过年情怀。杨乃东一家世代坚守在木版年画的世界里,守护着岁岁中国年味。

雕刻时间

中国人常说“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对于发源自中华文化的春节,人们总是有着独特的情感。无论平日里多忙碌,过年这件事总能让人停下、让人回归。祈福辟邪、赏灯逛庙会、贴春联年画、吃团圆饭守岁……一桩一件都不能怠慢。

年画最早起源于“门神”的故事。民间文学作品中关于门神的身份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终归可以总结为其可以驱除邪恶、守护门内一方安宁。千年的时间过去,年画早已不再只局限于门神的样式,但是它一直在履行着给人们带去吉祥美好的祝愿的使命。

在杨家埠,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年画。

要做出一张木版年画,需要经历绘画、雕刻、印刷、装裱等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容不下误差。最早,手工艺人需要先用木炭条或香灰作“朽稿”,即初版的草稿,在朽稿的基础上再勾勒正稿,描出清晰的线稿,之后再反贴到刨平的梨木或棠木板上,再分别雕出线版和色版,最后再套色印刷、手工补色,并装裱完成。

杨乃东家是木版年画世家,年画的“真功夫”——刻版是他们家世代手艺人的必修课。杨乃东的父亲杨明智老先生曾被称为“杨家埠年画第一人”,杨乃东从很小就坚定:传承木版年画技艺是他的义务,做年画是他要坚持一辈子的事情。

杨乃东说,一幅好的年画,灵魂就在于雕版上。

刻刀是木版年画手艺人的好伙计。为了能在雕刻的时候能如行云流水般得心应手,刻刀、立刀、挖刀、打刀、圆刀……这些不同形状、不同尺寸的“伙计”都是杨乃东亲自制作和打磨出来的,为的就是落刀时的那一份灵活。为了让年画故事中的人物与情节真正活灵活现,杨乃东对每个细节都一丝不苟,小到刻刀的弧度,大到版面的印刷,他一向亲力亲为。雕刻出的线条是不是流畅、飘逸,人物五官的刻画是不是自然生动,以及是不是能够用细节呈现出人物应有的精神状态和情绪,全都是精细活儿。雕刻时为了保证形象不走样,还讲究“陡刀立线”,也就是刻出来的线条深度与宽度一致。这些都要求手艺人精准判断、一气呵成,难度可想而知。

杨乃东雕刻过的木版自己也数不清。每刻一块版,他都需要长时间钻研,手里的刻刀也被反反复复磨得光亮顺滑。从艺近半个世纪,他雕刻的不只艺术和风俗,还有时间。

新的故事

年画的题材往往呈现出非常浓厚的地域和时代特色。“巧画士农工商,描绘财神菩萨,尽收天下大事,兼图里巷所闻,不分南北风情,也画古今轶事”。杨家埠年画从最早的逢年过节图个吉利,有门神、财神、寿星等辟邪招福的主题外,后来逐渐衍生出山水花鸟、历史文化故事等文艺题材,甚至还有打拳卖艺、升官图等娱乐讽刺类主题。

光是经典的“门神”这个主题,在不同时期也衍生出了新的含义。如抗日战争时期,年画艺人便结合了当下中国人民的境遇,把传统的“神灵”形象换成了抗日的军民,表达了中国普通民众对于抵抗外敌侵扰的决心。

五十年前,杨乃东的第一幅年画作品是跟在父亲身边依样学样的“财神图”。半个世纪以来,他的双手刻出过《二十四孝》《三国故事》《红楼梦》《百花献寿》等许多丰富生动的故事。

到如今,年画工匠的手里,开始出现了航空母舰。杨乃东说,要让人们更喜欢年画,就不能只把年画当作仅仅是过年看看的画,更不能只是看起来充满复古年代感的老旧物件。它们更是记录当下年代的作品,有着每个时代的烙印。

2022年岁末,杨乃东创作了一个让他兴奋又紧张的新作品——游戏《原神》中的“五夜叉”形象。在游戏的设定中,浮舍、应达、伐难、弥怒、金鹏这五位夜叉跟随在岩王帝君身边,惩恶扬善,守护着璃月百姓的生活安宁。他们的故事,与年画起源中“门神”守护家宅平安的寓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杨乃东很快就找到了感觉。

然而,制作这幅五夜叉图的工序却比传统年画复杂得多。

游戏角色的形象线条和传统年画形象有着很大的不同,杨乃东没有急着落笔,而是先仔仔细细地观察。五夜叉的五官细小、形态丰富,因此线条也非常复杂。然而即便难度如此高,杨乃东还是要力求还原五夜叉的神韵,在静止的木版和纸张上,让形象立体、灵动。此外,传统的年画一般只有三到六种颜色,而这幅五夜叉图用到了二十多种颜色,许多色块都非常小,任何一点误差都可能需要从头来过。刻刀发、衬、挑、复、剔,以及套版、试色、反复印刷,经过了两个多月的耐心打磨,杨乃东终于完成了这幅作品。

这次木版年画与《原神》的联合,源于由《原神》推出、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处指导、南方周末作为媒体支持、徐汇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进行特别支持的非遗传承项目《流光拾遗之旅》。杨乃东非常欣喜参与到这样的项目中,他知道,新的故事需要由新一代的年轻人谱写。

守护文化里的慢时光

当下的社会节奏飞快。高速公路、铁路的出现,让出行变快;互联网的兴起,让信息的交互变快。一壶好茶曾经可以坐在湖边月下喝上一天,而现在一杯速溶饮料下肚可能只需要五分钟。以前许多人跋山涉水只为前往庙宇烧一炷香,而现今的寺庙甚至开发了“线上烧香祈福”的新业态……

但是在快速流转的时间里,总有些深厚积淀的事物或是信念,是缓慢、坚定,甚至不变的。

《原神》以古代中国为原型创作的地图“璃月”,从开放以来一直在与当代中国的年轻游戏玩家深深共鸣——那些以春节、中秋节为原型刻画的节日让玩家充满熟悉的温暖。各大游戏论坛中,也可以看到玩家对于“五夜叉”故事的热烈讨论。

之所以有这么多新生代喜欢这些《原神》中的故事,正是因为一直以来中国人都深信着关于“守护”的美好传说,而每一个人其实都在守护与被守护的路上。年年岁岁花相似,在那个别具一格的杨家埠村,杨乃东家世代守护着木版年画为人们带来的年味;岁岁年年人不同,一代又一代的普通老百姓每逢年末就络绎不绝地带着全家老小来光顾年画店,谁又能说不是这些人心中对生活最朴素的愿望,守护了中国的文化遗产瑰宝呢?

如今,杨乃东的子女和学生已经开始逐渐接过他手中的刻刀。他们的加入,让“和兴永”的年画有了新的味道——儿媳根据年轻人的喜好,制作了帆布包、抱枕、油纸伞、围裙等一系列年画周边产品,得到年轻人的广泛喜爱。每年都有大学生千里迢迢慕名而来,到杨家埠村向杨乃东拜师学艺。这些源源不断加入的新力量,让他对木版年画的未来充满信心。近年来,杨乃东还将目光放在了“让年画走出去”上。除了在工作室刻版、打理年画店之外,他还获得了许多前往国外进行文化交流的机会。他与他所代表的中国年画魅力,已经在埃及、法国、韩国、日本等海外国家和地区吸引了众多国际友人。而让木版年画受到全世界欢迎的不只是这项独特技艺本身,更是一种美好的精神力量——有千万如杨乃东这样的手艺人对传承非遗的满腔热忱,更有中华热土上所有普通人对于家国安好的心愿。

当非遗木版年画与游戏《原神》产生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这正是在以一种创新的形式,守护当代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也许在屏幕前滑动滚轮感受游戏、欣赏年画的某位新生代,在受到这样全新的文化浸染之后,未来也会投身到传承非遗的行列中去。在转动的时间轮盘背后,这些年轻人将和杨乃东一家人一样,成为中华文化慢时光里的守护者。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