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人玩转小红书:好险,差点就e了

如果一个i人必须在社交场合展示出享受人群的一面,应该怎么做?

一套速成的“i人无痛装e(经验实操版)”法则教他们如何通过细节模仿速成,这些法则细到:如果餐具不够,就立刻去找服务员,不要迟疑;想知道别人的想法,就直接问出来;学会毫无意义地聊闲天……

这套“i人无痛装e(经验实操版)”在小红书上迅速爆火,短时间内获得2万+的点赞,这背后反映的是i人的“痛”。外界把i人称为“社恐”——对社交极度恐惧,在群体社交和安静独处中,i人常选择后者,大多数时候不社交是他们更为舒适的选择。

但在享受独处的另一面,i人并非真的对社交恐惧到冷漠无情的程度,他们有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有真诚的表达欲,也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真诚的回应。他们希望在一个更自由、更开放的空间,获得与线上线下的人们联结、翻转日常的情感出口。

更关注内心世界的i人

mbti通过外倾/内倾、实感/直觉、思维/情感、判断/直觉四个维度划分了16型人格,有网友形象地将之比作放入16个抽屉里。

i人的首要特征表现在对社交活动的态度上:能够用文字沟通的工作,绝不主动用电话联系;周末在街上偶遇同事,会假装没看见,迅速走向另一个岔路口;如果朋友组织线下聚会,i人一定在第一时间问清楚“几个人”“都有谁”“有没有我不认识的”——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e人,他们只会问“定在什么时间”。

璇子符合多数人对i人的刻板印象,对她而言,主动社交是一件需要努力才能做到的事。参与音乐会、读书会和戏剧表演这类线下活动前,她会与另一个i人相约,“整场活动我就死拽着你,咱俩相依为命。”

向外延伸自我的反面,是对内心世界的高度感知。独自citywalk的过程中,璇子会戴上耳机,营造一个人的小世界。最夸张的时候,她被播客里的故事所感动,于是一边骑车一边流泪,全然忽略周围人的眼神。

璇子丰富的情绪感知力和自然融为一体。她对广州各个公园如数家珍。在公园里,她调动自己所有的感官和周围相连接:刚割过的草地有清香,水杉表皮摸起来很粗粝,广州四处可见的榕树,漫天枝叶如同伞盖一样撑开,有一种蓬勃的生命力。

和广州的公园进行“五感”连接 图源:桥本璇子

但i人并不全然是璇子的类型,也有人在打破i人社恐的形象,比如视频博主Lisa。在小红书,她发布的视频从来都是素颜,有时裹着干发毛巾就出场,丝毫不在意形象。她会抓住赶飞机的5分钟用飞快的语速讲述过安检时遇到的糗事;考试结束后在电梯里独自高歌一曲《好运来》;与网友刻板印象中的i人截然不同,Lisa酷爱蹦迪,在蹦迪时“放飞自我”,极尽搞怪之能事。

困惑的网友在评论区问:“姐,你的i保真吗?”很快就有Lisa的共鸣者答复:“i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沉浸到极致,就这样”。

Lisa强调,i和e的区别仅在于能量获得的来源不同。“也很喜欢聚会,和熟人一起玩也很开心,只是这并不能给我带来能量。”Lisa的能量来源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比如逛二手店,手工改造二手衣物。那个状态下的自己是平和的,没有杂念,“上洗手间都想着快点回来,想着下一步怎么做”。这样的状态,她常常可以保持六七个小时甚至更久。

对于风行一时的mbti测试,Lisa认为这不过是帮助人们认识自我的工具之一。在mbti里,外倾和内倾被简单地分成两类,而实际上它们之间还有更细分的内容,更接近一道光谱。

有一些i人外在的性格特征并不明显,他们介于沉默和健谈的中间地带。他们享受专注,喜欢独自为某件事倾注时间,但同时也喜欢和人分享这个过程。

阿芒自称是“隐藏的i人”,她用半年时间装修了一间小户型公寓,在小红书上详细记录了从毛坯开始设计格局、选择装修风格、购买家具和地板、添置生活用品的过程。入住以后,阿芒继续分享自己在公寓的生活,介绍新买的塔吉锅、木盖浅炖锅、绿色小壶、置物盒,和粉丝们互动频繁。

拆解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图源:多忙丸丸

唯有那些“独处时间”,才能看到阿芒的i人属性。在被称作“充电时间”的夜晚,阿芒或是到菜市场买苦瓜和番茄回家做饭,然后钻到小房间里独自看日剧,或是关了灯和猫在一起呆着。线上的积极与线下的寡言一同组成了她的性格。

i人,在大海中寻找同频的人

在做小红书博主之前,璇子已经裸辞了几个月,她发觉一个“无业游民”如果不能主动向外拓开社交圈,那么人生就会坍缩得极度狭窄。那时她一个人住,吃饭依赖外卖,刷手机成了主要的活动,“好像看了很多东西,放下手机却什么都想不起来。”晚上很晚入睡,有时凌晨一两点,有时一晃就到了5点。

在这种状态下,璇子的咨询师察觉到并提醒她:“你似乎在关系里会更加快乐、放松。”这令璇子很吃惊地意识到,原来一个内向的人也需要与外界交流,才能平衡自洽。

只是,相比于在线下直接和陌生人产生碰撞,网络上的交流更令人舒适。璇子说,最初选择分享citywalk路线纯属偶然,辞职后她一度很迷茫,不知道人生方向在哪里,于是决定从自己最熟悉的citywalk开始,定下小目标“坚持一个月每天在小红书发布笔记”。

璇子的视角独特,一座立交桥随着四季不断变换的风景;公园里的落羽杉、木棉和树下的清洁工;裁缝铺里的老式缝纫机、尼泊尔的瓷器、形状特别的纽扣……统统被她收进相机。

 独特视角发现生活的每个细节美 图源:桥本璇子

众多同样热爱行走的i人给她留言,“我也infp,这个在文化公园拍的”“麓湖公园真的很适合i人。”最能触动璇子的是来自陌生人的事无巨细的分享,“8月3日,我和朋友去了波海公园,是下雨天,耳机里面有音乐,身边有朋友一起淋雨……”她永远会被文字里流动的情感打动。

“小红书的推荐机制,会让有共同兴趣的人更容易找到彼此”,璇子如此总结。博主常深耕某一领域,人们通过寻找与自己喜好相近的博主寻找共鸣:写手、画手、美妆、骑车、生活……

譬如作为家居博主的阿芒,发布的笔记几乎全都是围绕其公寓的装修和大小物件,很少出镜,这样的社交距离和边界对她而言相对舒适安全。在网络之外,她开着一间小小的手作店铺,大部分时间她都在埋头做首饰,少与外人交流。

但小红书上活跃着各种各样的人,也有像Lisa这样很难给自己下定义的博主,她旅行、蹦迪、发泄、表达,种种生活全部摊开在网络上。

多面生活开放表达 图源:午夜狂暴哈士奇狗

在现实中,很难有空间容纳一个人如此开放式的表达,网络因距离而营造了安全分界线。独处时的Lisa有旺盛的表达欲,经常自己和自己辩论,开始做视频的缘由也是因为想记录下这些表达,有时在录制过程中思考会更加深入,语言也更有逻辑,这令她愉悦、满足。Lisa没有思考过自己的人设和“内容”,在小红书上也没有认识任何朋友,她所做的只是随心所欲地说话。没想到,这样也聚集了大量能够理解她的网友。

人们常说“越长大越不喜欢表达自己”,但哪怕是最沉默的人,也会在特定的场合刻意地把自己的想法暴露出来,如同海豚不断发出声波,每个人其实都在大海中寻找与自己同频的人。

回到线下,回到社区

在mbti引发诸多探讨时,不少心理咨询师也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他们的理解。一位心理学硕士博主“妙手小菩萨”在深度自我剖析后,认为自己属于内向高敏感人格,但她并不喜欢把人简单地用几个心理学名词区分开来,“仿佛人生被套上了活生生的笼子”。

在大量探讨mbti测试的笔记下面,许多人发表意见,认为mbti测试有助于减少对i人的误解,“外向和内向都一样‘正常’,天晓得i人之前背负了多少孤僻、难相处的误解”“mbti借学术外壳让群众看到内向与外向的真正差异,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如此大的天堑,也不是人人性格都一样。”

在Lisa看来,人格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在与他人的交往碰撞中,自我认知将变得更为清晰,也会被别人影响、带动,“他人即镜子”。

许多i人在安全的网络空间里分享互动久了,自身也在发生改变。阿芒最初认为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应该泾渭分明地隔离,因此从来不向网友提及自己的手作店铺。但她逐渐发觉自己的界限不再那么严格,“她们看过我家里的每一个角落,连床上的四件套是什么花纹都知道,我想,既然那么多人都来我家‘云做客’过了,我也不介意让她们了解我更多一些。”

今年端午节,阿芒和朋友一起主办了一场线下的小型集市,有不少从未打过交道的手作店主齐聚她的小工作室,在桌子上摆满首饰、陶器、纸本水彩……阿芒第一次在账号上发布了自己的照片,向粉丝们介绍自己的正式职业。社交平台上的“人设”和生活中的自己第一次合为一体,从心理上,线上与线下就已经不再有“隔离”的必要。阿芒开始有了新的憧憬,或许下一次集市,她可以提前在小红书发发宣传,让平时三天两头参观她家的“云客人”们来到线下,和她面对面地聊天。

氛围友好的网络社区让工作和生活的界限不再严格 图源:多忙丸丸

璇子则在思考,自己是否可以将线上的citywalk分享转移到线下。不少陌生网友来旅行,按照璇子的citywalk路线“扫街”,感受到了和其他攻略截然不同却又充满烟火气的广州,于是给她发来反馈,纷纷鼓励她组织citywalk团体活动。

璇子已经在思考带队的可行性,她希望能准备得更充分,比如收集每座建筑的历史人文故事,梳理城市的交通线路。更重要的是那些只存在于社区的真实生活,璇子期待其他伙伴也能真切地感受到。

这在未来甚至可能成为她的新事业。一想到自己心血来潮发出的第一条citywalk路线分享,璇子心情还带着点紧张,不知道到底有几个人会对逛公园感兴趣,而今天却有了主动与网友在现实生活中发生连结的勇气,她对此兴奋不已。更重要的是,她发觉自己已经不再那么抗拒和陌生人相处了。

最近在东山口一家做扎染的服装店,璇子收获了相遇的喜悦。其实那家店她已经去过好几次,被富于民族风情的装潢和裙子深深吸引,可是从来不敢上前问价格。直到7月的一天,她突然鼓起勇气去和店主聊天,不想一拍即合。她们从扎染工艺聊到共同喜欢的小说,一来二去熟络起来,从“探店”又变成了真正能够交换彼此生活故事的朋友。

“愿意花时间听听别人的故事”,这似乎是与小红书用户们的互相分享和彼此剖析给璇子带来的转变。内倾与外倾,沉默或健谈,i或者e,都不是她的第一标签,在一个开放、包容、共享的社交网络上,任何人之间都有拉近关系、成为朋友的可能,任何人也都有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璇子想起去年工作时常常闷得喘不过气来,便趁着午休时间到周边citywalk。她发现社区里总是有一些椅子摆在外面,供走累的人休息。它们新旧不一,材质也不同,被放置在公园里、树荫下、小卖部门口、居民巷子的巷口。人与人之间,就是在这“坐一会儿”的功夫里建立了联系。而她收集了一些现实中的美好,在线上与人分享,每一篇分享笔记就如同线上社区里的椅子,在提供交流场域的同时,也将开放包容的态度释放给每一个路过的人。

(专题)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