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区“个性化定制”:短视频平台如何制造“信息茧房”?
技术本身的进步既不可避免,也无可厚非,面对技术可能加剧社会对立和撕裂的风险,或许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技术的异化问题,即本身应该服务于社会和公众的技术,为什么反而对社会和公众本身构成了威胁?
责任编辑:陈斌
近日,某短视频app的男性用户发现,在浏览同一条关于家庭矛盾的短视频时,自己和妻子看到的评论截然不同,在使用自己手机浏览该视频时,评论区靠前的评论几乎全是倾向男方的,妻子使用她的手机浏览同一条视频时,评论区靠前的评论几乎全部是倾向女方的。
这简直是“信息茧房”活生生的案例。“信息茧房”概念是美国学者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公众如何生产知识》一书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指网络中的个体和群体自愿或被迫身处于一个受控制而形成的封闭环境之中,经过有意识筛选的单向同质信息彼此缠绕形成了这个环境的壁垒,并在壁垒之中通过“回音壁”的效应反复强化,最终使个体或群体失去从不同角度和途径认知社会的能力。
即使再次将其置于相对开放的信息环境之中,他们仍能保持对此类信息的亲近,以及对其相反或相对信息的厌恶。最终,绝大多数茧房中孕育出的个体和群体在短暂地走出茧房之后,都选择回归相对“舒适”和“熟悉”的茧房信息环境。
然而,上述用户所处的“信息茧房”真是完全自我选择的结果吗?如果说平台推送不同的信息反映了个人偏好,同一条信息向不同的人推送不同的评论区,这样的做法绝对是平台有意而为之。这种故意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