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国:孟子的试验田
在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面前,孟子的仁政,如此缓慢,如此迂回,如此不合时宜。孟子在世时只有一个知音,这个知音就是滕文公。
假使当时有国际观察家的话,他们一定会惊讶地发现,当齐、楚这样的大国都在日夜谋求兵强马壮时,滕国这个方圆百里的小国,却从上到下都在讲仁政。
责任编辑:杨嘉敏
小国
来自滕国的使者转述了滕国国君的邀请。沉吟之际,孟子眼前多半浮现出了曾经有过两面之缘的那个年轻人的样子。
自中年时起,孟子就像他的偶像孔子那样,带着弟子辗转四方,周游列国,向诸侯推销他的政治主张,以期获得经世致用的机会。这也是那个时代众多士人实现梦想的主要方式,从儒家到法家,从墨家到名家,莫不如此。那一年,逗留宋国期间,一个年轻人慕名而来。年轻人有着贵族的优雅和礼貌,同时又谦逊好学。年轻人是受国君之命出使楚国的。从楚国返回时,年轻人再次登门拜访。两次见面,谈话内容都一样——年轻人向孟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尤其是如何治理一个小国家。
年轻人来自滕国,是滕国的世子,名叫姬宏。在和姬宏的交谈中,孟子指出,如同人人都可以把尧、舜作为榜样一样,国家无论大小,只要施行仁政,“犹可以为善国。”
不久,滕国国君去世,身为世子的姬宏继承君位,他就是后来因《孟子》而广为人知的滕文公。
滕文公上台伊始,便派使者向孟子请教了一个具体问题:如何为父亲办理丧事。孟子认为,“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饘粥之食。”也就是要守孝三年。三年里,只能穿粗服,喝稀粥。孟子的建议遭到了滕国臣民质疑,因为滕国以及滕国一向追随的鲁国,都没有这样的规矩。但是,在滕文公的坚持下,三年之丧如期进行,并最终得到了臣民认可。
三年里,滕、宋之间的大道上,总是奔走着风尘仆仆的滕国使者,直到孟子接受了滕文公的邀请,从宋国来到滕国。
关于滕国,孟子并不陌生,他的家乡与滕国近在咫尺。两千多年后的一个夏日早晨,我从山东曲阜城外的鲁国故城遗址公园出发,南行十余公里后,公路穿过了一座零乱的镇子。镇上,两排灰白的民居之间,矗立着一道色彩斑驳的牌楼,牌楼正中四个大字:孟子故里。这里,就是孟子出生之地凫村。凫村今属山东邹城,而邹城,正是孟子的父母之邦邹国所在。凫村继续南行数十公里,便由邹城进入了滕州,而滕州,则是滕国地望。由此可知,孟子的邹国与滕文公的滕国本就是鸡犬之声相闻的近邻。
滕州南部,东北—西南流向的薛河斜斜划过,河流两岸,大面积的玉米高过人头,细细的红缨在风中摇晃。间或有一片片或大或小的树林,高大的杨树发出哗哗的声响。哪怕没有农业经验的人也看得出来,这里是肥沃的精耕细作农业区。
似乎为了验证这一点,在滕州境内发现的北辛遗址、岗上遗址和庄里西遗址表明,这些遗址分属于从距今7千年到距今4千年的新石器晚期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如今,众多出土文物静静地陈列在滕州博物馆里,它们仿佛在向世人证明:自古以来,滕州就是一片宜于人居的热土。
和先秦时期的诸多方国相比,滕国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地方志上说,“黄帝有二十四子,得姓者十四,其第十子封于滕。滕者,取水之腾涌为名也。”黄帝二十四子,得姓十四的说法,见诸于多种史料。以常理度之,这所谓的二十四子,可能并非黄帝的儿子,而是依附于黄帝部落联盟的二十四个部落。二十四个部落里,其中一个就是生息于薛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