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全球最昂贵的公路运输

地方上合法和违法创收,直接导致了公路运输业的萎缩。中国物流成本比日本和美国多一倍左右,破解这个困局的关键,在于尽全力压缩制度成本

责任编辑:戴志勇

地方上合法和违法创收,直接导致了公路运输业的萎缩。中国物流成本比日本和美国多一倍左右,破解这个困局的关键,在于尽全力压缩制度成本

央视“3·15”晚会曝光了湖南浏阳当地国道收费站的收费情况。杨家收费站将与319国道并行的106国道拦腰截断,在106国道上建有两处路障,相距只有200米,把两边来往的车辆全部强行“引导”到收费站收取通行费,而“引导”带来的收益,仅2008年增收目标就高达1600万,8年下来收取的费用之大可想而知。

很显然,杨家收费站这种乱象绝非个别,只是全国公路乱收费的一个缩影。去年燃油税改革方案公开征求公众意见伊始,短短1300字的方案,涉及的问题千头万绪,政策制定者依然不得不占用宝贵的立法资源,在配套措施里用近一百字提醒:确保取消收费政策落到实处,严格禁止变相新增收费项目、乱收费。某电视台主持人问为什么要就乱收费的问题三令五申,我当时说,恐怕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除了一些被取消的费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22)


老哥重新登陆
回复

老哥重新登陆

2014-09-21

最好再涨10倍,崩盘了再归零

回复

2011-01-14

想要与虎谋皮?你敢试试?

回复

2009-03-27

大家最好就是安心坐在家里看新闻联播

回复

2009-03-25

2008年的一年里 是我有生以来缴纳交通罚款最多的一年 平时我开车已经够小心的了 但是仍然有1000元的电子眼,下午2点钟到了缴费的银行门口 那里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由于收取罚款的窗口是下午4:00就无法缴款了 轮到我的时候已经是下午4:00 我排了2小时还是没有交上罚款 因为我的车等着年审 所以第二天我还得来一趟。我想没有哪个国家有这么壮观的交罚款的场面吧,但是中国有,由于道路上画的停车位太少,我这里几乎出门以后就没地方停车,除了别人小区里面但是那里是不让外人入内的,于是把车停下来像做贼似的慌张张的去办事,但是心里还是老不踏实怕被抄牌。有一次是我早上出门在一家小餐馆门前买早点,刚刚回来发现有便衣警察拿着摄像机对着我的车摄像,心里这个郁闷啊,买个早点居然要花200元!

回复

2009-03-25

知道西方发达国家为什么迟迟不肯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吗? 事实胜于雄辩,不是人家要刁难我们,而是我们实在没资格。

回复

2009-03-25

其实,在中国我觉得模仿日本更合理,加大铁路运输, 公路运输就是没有税,也会是高成本。中国的铁路运输有待于发展,看看中国,这么辽阔的土地,才有多少个铁路线,看看西部的铁路就少的可怜。

回复

2009-03-25

支持

回复

2009-03-25

说得很在理,把现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现在的货车运输没有不超载的,车是1.9吨的超载近10吨多,不超没吃的,超了罚得你没吃的。说得好呀,文章的作者是说得很公正的,我相信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会支持的。

回复

2009-03-25

这是个谁控制税收的问题。有人认为这不是地方政府的错,是中央政府控制的税太多了。我认为不是,这是政府的行政机关在控制着税收,税收应该让至少在名义上代表公民的立法机关去掌控。

回复

2009-03-23

模模糊糊的记得初中学政治的时候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这种现象批判的体无完肤的…一百年过后,在社会主义国家又出现了…哎

回复

2009-03-23

没办法,谁叫俺中国还处发展中呢!

回复

2009-03-23

看了就生气

回复

2009-03-23

开车跑一趟,什么都明白了。中央眼皮底下的北京还五花八门的收费呢,何况地方政府?不过纳闷的就是很多地方一下高速,刚交了高速路过路费,没多远又出现一过桥站。。。。这费交的,那个郁闷呀!

回复

2009-03-22

区域间贸易壁垒,严重阻碍了市场因素的自由流动,导致制造业成本加大,严重挤压利润空间,最终受损的还是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恶性循环,是时候改变了

回复

2009-03-22

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指标对其加官进爵是有决定性作用的,我想这种地方与中央的利益的不一致是导致这种现象屡有发生的原因。。。

回复

2009-03-22

如果取消了收费站那大量的收费人员去哪里就业啊,你要替这些人想一想,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就业

回复

2009-03-22

老百姓不易啊!

回复

2009-03-20

很经典,鞭辟入里

回复

2009-03-20

取消所有公路收费,保8%的增长一定完成!

回复

2009-03-19

为此买单的还是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