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指洛水为誓、赵构赐苗刘丹书铁券:兵变中的协议为何常常无效?
就组织行为学而言,这种妥协协议从达成那一刻起就异常脆弱——合法政府的权威,与妥协协议的效力,两者总会有一个首先支撑不住。而无论其中哪一个崩塌,都会推翻妥协协议的字面契约。
责任编辑:陈斌
一部中国古代史,写满了形形色色的兵变,里面蕴含的政治逻辑值得分析。
无论在旁观者看来,还是在被挑战的居上位者眼里,兵变,是合法统率军队的人选择了犯上作乱,就是发动了叛乱,哪怕发动兵变者主观上不这么想,或自觉有什么高尚动机。在这个意义上兵变的人一旦起事就很难有回头路,只能赌上身家性命去博一下,至于玩到一半想要妥协,想要回到兵变前的事态,是不可能的。在这样的历史节点上,熵是单向度剧增的。
故而,我们可以看到兵变一旦发生,造反者与被挑战者就基本不可能再达成任何有效的“和平协议”,即便已经达成了某种妥协,事后都将被其中一方撕毁协议。
高平陵之变与苗刘之变一正一反,博弈过程曲折冗长,且都有某种“协议”,是这一情况的两大经典案例。
在高平陵之变中,发动兵变的司马懿指洛水发誓,只要曹爽交出权力就可荣华富贵如常,曹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