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人杨一,用粤语吟诵唐诗

2023年2月,XSO西安交响乐团的《长·安——唐诗交响吟诵音乐会》在短视频平台走红,吸引了超过2300万人次观看,其中就有杨一一边弹奏古琴,一边用粤语吟诵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责任编辑:刘悠翔

“这是我离开广州的第三十年,许多故事都是从失去的时间开始的。”2023年广州声音共和livehouse演出现场,音乐人杨一用这句话作为开场白。

对杨一来说,失去的时间意味着什么?时间隧道的这头,他年过半百,头发极短,近乎光头,不再唱任何一首原创歌曲,所有曲目都来自中国古代诗词,尤其是唐诗,如李白的《将进酒》《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杜甫的《秋兴八首》,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其一》。

《长·安》吟诵交响音乐会上杨一表演《春江花月夜》。(受访者供图/图)

2023年2月,XSO西安交响乐团的《长·安——唐诗交响吟诵音乐会》在短视频平台走红,吸引了超过2300万人次观看,其中就有杨一一边弹奏古琴,一边用粤语吟诵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抑扬顿挫、包含入声字的粤语,被身着一袭灰色长袍的杨一缓缓诵出,他的声音凄怆,旷远,仿若端坐在唐朝,向今人发出天问。

时间隧道的那头,杨一从粤北家乡来到广州,而后坐绿皮火车一路北上。1990年代的大多数时候,他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门口做一个弹唱的流浪歌手,一头浓密长发,粗粝的、偶尔唱破嗓的民谣歌曲,悠扬的口琴。他的歌词取材于街头小贩的经历、沦落天涯的陌生人、像尘土和风沙一样平凡的人。他的曲调有在陕北采风的所得,以两张专辑《内部参考2000》和《内部参考2004》传世。当杨一来到欧洲参加音乐节演出,当地报道用“中国的鲍勃·迪伦”介绍他,他说,我欣赏年轻时的迪伦,但我不是中国的鲍勃·迪伦,我是杨一。

2001年8月德国媒体对杨一在法兰克福街头表演的报道,标题为《一位中国的鲍勃·迪伦》。(受访者供图/图)

二十岁出门远行

1969年,杨一出生在粤北山区一个叫翁城的小镇,家里有五个孩子,他居于中间,下有弟弟妹妹,上有哥哥姐姐。父亲在邮电局工作,负责修理乡村的电话线路,他家是镇上唯一一个拥有电话的家庭。每当暴风雨在深夜来临,家里的电话铃声总是急促响起,父亲披上雨衣没入黑暗,去深山检修线路,常常几天不回家。邮局是杨一童年的乐园,看着层层叠叠来自远方的信件,他想象自己能飞出大山,来到这些陌生的地点。

一个远房亲戚从香港回来,带来一台小三洋录音机和许多流行音乐磁带,杨一听许冠杰的歌,听收音机里的香港电台,如痴如醉,以至于对学校科目最感兴趣的是物理,看得最多的书是《无线电》。到初三时,他已经能维修收音机和录音机,把收音机的灵敏度提高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