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应该特设“静音车厢”“母婴车厢”吗?

两千年前的汉朝人记录匈奴习俗“贵壮健,贱老弱”的时候,肯定是带着相当的文明和道德优越感的。而中行说对此给出的解释是“老弱不能斗”,从今天看来,“不能斗”三字真是意味深长。如果能不能“斗”越来越成为衡量个体社会价值的标准,那残酷的后现代丛林离我们也越来越近了。

责任编辑:陈斌

近日,关于高铁乘客矛盾的话题在舆论场热度不减。多段高铁在巨大的投诉压力下,针对带小孩的乘客进行“预设式警告”,再次遭到带小孩乘客的投诉而被迫作出解释或道歉。在这样的复杂态势下,一种看起来简单而行之有效的方案被公众反复提及,即“特设车厢”。

“特设车厢”有比较成熟的运营案例和运营经验,荷兰、美国、澳大利亚铁路均设有“静音车厢”。“静音车厢”除要求乘客不与其他乘客交谈、不得接打电话和使用外放设备外,也提供“无声报站”等诸多静音服务。国内京沪段高铁的“静音车厢”的相关要求也与此类似,乘客在通过12306客户端和其他网络平台订票时,可根据自身意愿选择“静音车厢”的服务。

尽管在运行中,也存在乘客对“静音车厢”缺乏强制约束手段等抱怨,但“静音车厢”的运行整体是令大多数乘客感到方便和满意的。理论上,“特设车厢”也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0)


刘海轮
回复

刘海轮

2023-08-14

头脑简单

gancuimian

2023-07-30

既然可以禁烟,为什么不能禁音呢

139****8623
回复

139****8623

2023-07-30

曾经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现在鼓励年轻人多生孩子,可是社会和公共场合承担起社会责任了嘛?让祖国的花朵和未来到车厢连接处这样危险的地方毫无人性和社会道德。而回到问题本身,那些熊孩子和熊家长做出出格行为的人,做出适当的处罚,以增加他们的道德风险,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孤独愚者
回复

孤独愚者

2023-07-30

社会的发展将先前捆缚在个人身上的道德约束松了绑,个人心中的自我空前提升,越来越不能忍耐自己不如意的因素存在。而当甲不愿忍耐乙的某种行为时,却又往往拿着社会中的某个对甲有利的道德约束去指责或批评乙,当然,在相似的场景下,甲和乙的身份可能又会互换,各自成为彼此。现在的道德约束,正如某些人身上的衣服,越穿越少

襄阳翼舟
回复

襄阳翼舟

2023-07-30

不应该

gancuimian
回复

gancuimian

2023-07-30

既然可以禁烟,为什么不能禁音呢

150****5568
回复

150****5568

2023-07-30

接受特殊情况,但不区别对待。

Joseph_li
回复

Joseph_li

2023-07-29

嫌弃母婴的这些人,不是娘生父母养的吗?除非是熊孩子故意搞事且父母不肯管教,这种情况确实需要谴责,甚至需要乘警出面处理。婴儿正常的哭闹有什么好嫌弃的?没有谁可以一生下来就长大!该管的不管,不该设计的非得设计,这就是胡乱作为。

138****8260
回复

138****8260

2023-07-29

先搞清楚什么是公共交通,再来讨论个性化服务得必要性已经对应的代价。

我不理解
回复

我不理解

2023-07-29

现在的很多人的观点都爱走极端,中庸一点不好吗

136****8276
回复

136****8276

2023-07-28

基本认同作者的观点。 特色车厢,应该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个性化需求,但不代表可以将乘客分类,将人群区分或者对号入座。特色车厢的设立,基础应该是肯定所有乘客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现在社会中针对“熊孩子”或者“奶娃子”的声音,一部分或许有其合理出发点,但其他的或者更多的,不是人云亦云或者好事者的起哄式呼喊吗??这种呼喊没有灵魂、麻木,却能够伤害人尤其是那些尚对社会和人性没有多大认知的幼童。 这种呼声背后,到底是“厌童”情绪,还是“自私自利”,亦或是“欺软怕硬”。类比,同一车厢如果有一个大壮汉外放手机刷短视频,有几个人会过去提醒让他关闭手机声音??遇到带娃的母亲,就“勇于”横加指责,是不是也不过是欺负相对弱小的人。 还有,或者应该更深层次地去思考,社会公共设施或者制度的设置,应该更多考虑对幼童、对儿童天性和健康成长的考虑